1. 与中外文化交流有关的名言或句子有哪些
1. 文化就是“了解世界上人们说过的最好的思想”。——〔英〕阿诺德
2.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印〕泰戈尔
3. 由于人类力量的无尽扩展,智慧和美感的无尽增长,人类精神发现了它的理想,从而为自身提供了无尽的补给。为达到此理想,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资助,而文化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此。——〔英〕马·阿诺德:《文化与混乱》
4.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苏〕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5.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6.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苏〕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8.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9.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2. 一个人没有文化,就只能受奴役。——〔法〕乔治·桑:《给儿子的信》
13. 大众是文化保存的力量,同时是文化革新的力量。——〔日〕三木清:《国民文化的形成》
14. 文化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和社会兴衰的尺度。——〔泰〕努弯詹·拉纳哥:《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的生平》
15.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2. 中西文化差异,求20个例子
1. 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
2. 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
3.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4. 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 :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5. ;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6. 电影文化: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7. 伦理型与法理型。 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8. 内向型与外向型。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9. 整体性思维型和个体性思维型。 从思维方式来看,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笔者认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10. 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11.
3. 急需一些中英文化差异 的中英文句子
The balance of value between native culture and global culture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art education, cultural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can be shared by furthe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reat a p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要注意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间的价值平衡,应该通过增进理解,借鉴植根于不同文化传统土壤中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多元的文化空间They differ with each other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core concept- the unific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and separation of main body and object respectively; values- respecting morality and cherishing wisdom respectively; way of thinking-中西抒情诗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核心观念的不同;二、德与爱智是中西抒情诗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三、觉与分析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4. 中西文化差异(2—3句)概括
这个问题很大,足够写篇论文的,只说六个方面。 1、美国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需要像中国人那样存很多钱来应付意外,所以比中国人敢消费。 2、美国和中国比有相当发达的金融体系,因此美国人贷款消费比较多。 3、中国的收入相对较低,因此中国人消费的必需品所占比重较大,而美国人的随意消费比较大。有个术语叫做恩格尔系数。 4、美国的市场和法律较完善,不像中国有很多垄断和暴利的行业(如电信和房地产),像中国这样普通人100年工资买一套房子的畸形现象是没有的。 5、美国的第三产业很发达,有钱人有很多种消费娱乐方式,也有相对成熟的消费心态。而中国的消费方式相对很少,暴发户的心态也很多,而且俗话说不开眼。比如说美国有钱人可以去组织考古,探险等活动,比较有品味;而中国的有钱人大多选择吃喝嫖赌包二奶,还把这些东西作为“时尚”。 6、最后补充一点,美国的慈善捐款很多,而且捐款的人可以得到免税等优惠,比如比尔盖茨就要捐出大部分的遗产,这个在美国也算消费的一种。而中国则没有这个习惯。
5. 中美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不同例子(英语句子)
1、语音的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
2、语形的差异
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一、处处,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图,一幅美景图的精化,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通透看是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自身融入自然界,达互通互构之效其自然性特征,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3、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意多义少。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并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确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区别也暗示了中西万户的差异
4、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中国文字后安排就行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语形、语音及时补足遗憾。字形的生动含义、语形的多姿多彩弥补缺失,即自然万物、万事都有其组织结构并自行调节的功用,弥补短缺。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6. 求一篇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高中作文,800字以内哈,谢谢~
儿时听爷爷说过:“中有餐饮文化,西有浪漫文化。”
因为那时年纪小,不懂其韵味。现在略懂了一些,却觉得把西洋文化说成浪漫文化,倒不如把西洋文化说成酒文化更准确一些。
西方人对酒的讲究如同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切勿小而化之。伏特加、白兰地、威士忌、金酒等,各有各的特色,自有自的喝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人喝的威士忌,而最精到的则是大名鼎鼎的英格兰人,他们喝威士忌可谓精中极精,奇中绝奇。精,指的是精到。
奇,指的是喝法与文化。精到,首先便是酒的储存。
提到西方酒的储存,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粗头尾细的胖胖的大木桶。的确,欧洲人储存酒的大木桶堪称世界酒文化一绝,选材也极为奇特,木材要用十年以上的橡树的树干,据说这种木材可以减少酒的蒸发。
尽管这般绞尽脑汁,可事实仍不令人乐观,威士忌酒在木桶里储存期间,第一年便有4%的酒被蒸发了,此后每年还有1%的蒸发量,一桶储存了12年的威士忌,会有约1/5的储量被蒸发,等于白白地扔掉了几十瓶的佳酿。一桶百年威土忌几乎能蒸发掉1/3的储量。
威士忌就靠着木桶内酒的蒸发量来证明自己的品质,这也不能不说是一奇妙之处吧! 不过也正因为蒸发损失大,使得本来就好酒成性的英格兰人更是痛心疾首,但为了尝到百年凝香,再幽默的英国人也只能无奈地戏称这1/3的储量被天使享用了,算是特别奉献给上天的贡品。 要想知道威士忌的风味如何,则需等待十几年后才能确定。
以同样方法酿造的威士忌,有些演变为上乘佳酿,有些则完全不是滋味。而这其中的妙处至今连酿酒商和化学家也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因此又为威士忌增添了一抹奇妙的色彩。
威士忌精到之二则在于英国人喝威士忌的方法。威士忌的酿造过程是将麦芽用火烘烤继而发酵而成,在口感上的特点是浓烈的烟熏味和强烈的酒精味,喝得多了容易上火。
所以英国人在饮用这种酒时,都要在酒中加冰块,一边晃动一边喝,百合形的酒杯晃起来很雅致。晃动是为了促使冰块融化,同时也为了荡出一种情趣,而百合形的酒杯则是为了让酒香凝聚起来。
冰块在悠悠晃动中撞击杯壁发出非常清脆动听的声响,英国人的浪漫也就存在于回响着威士忌交响乐的酒吧中了。 相比之下,中国人喝酒不注重英国人那种英俊潇洒的绅士风度,也不在乎英国人那种喝韵味的感觉。
中国有句俗话,曰:“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喝的是感情。
其实中国人并非都是肚量大者,对酒也并非都有十分深厚的感情。欧洲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会有“中国碗酒”,那种酒压根儿不用酒杯,而是用碗来喝的。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铜制酒具,重不可举(达万斤之重),大不可环抱,要喝这里面的酒只有像牛饮水一样趴下身埋下头才可以喝到。“牛饮”一词就引自这种壮观场面。
对中国人来说,酒的功用更多地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充当着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酒桌上之所以会出现“牛饮”这种壮观场面,其实只为“感情”二字。
中国人碰杯,为“感情”干杯,中国人醉酒,为“感情”而“墙走我不走”。中国人在酒桌上为“感情”而喝酒的那种壮观场面是欧洲人怎么也理解不透的。
欧洲的酒文化与中国人一比较,就显得纯洁一些,喝酒的动机也显得纯粹得多。不论在任何时候,他们喝酒都是忘情的、自我的、个人主义的。
他们喝酒从不去理会别人的情绪,为自己“干杯”,为自己而醉。这是中国人望而不及的。
奇,便奇在千奇百怪的威士忌酒名,这是英格兰威士忌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伦敦一家规模宏大的城堡酒店,以提供八百多种不同风味的威士忌闻名于世,其中一些威士忌的名字十分奇特,如“王室御林军”“荒野里的茂密山丘”“原野的小路”“母猪的鼻子”“护照与通行证”……数不胜数。
中国人起的酒名和欧洲酒名是大不一样的,国人讲究“福顺”。如“金六福”“五粮液”“古井贡”……太多太多了。
中国人讲究“吉利”,“又福又顺”讲究的就是“吉利”,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酒名起得非常吉利已成了一种民俗,也不逊色于西方吧! 这么说吧,欧洲人注重韵味,中国人注重吉利,各有千秋吧! 关于威士忌的文化故事,还有几个小插曲,品一下,颇有趣味。 人算不如天算,故事发生在1941年圣诞节前夕,一艘名为“政治家号”的远洋巨轮,因海上风暴在大西洋上撞到了暗礁,闻讯而来的附近小岛居民,干脆利索地将船上的26万多瓶威士忌席卷一空,并称其为“海风的圣诞礼物”。
据说至今为止,小岛上的人们仍在兴高采烈地享受着那些陈年佳酿。 香浓的威士忌少不了历史悠久的“闻酒鼻子”。
他们以鼻子辨别酒的质量好坏为英格兰一奇。这群专业闻客平日并不饮酒,以保持高度的职业灵敏嗅觉,他们的宝贝鼻子是至关重要的饭碗保证。
《话说威士忌》一书的作者迈肯基先生有句名言:“爱情绝对不是令地球旋转的动力,唯有威土忌才能促使这个世界旋转如飞。”足以证明西方文化是酒文化而并非浪漫文化了。
中国关于酒的故事倒也不亚于西方,如“诗仙”李白同样好酒,使得兰陵美酒名传中华,武松景阳冈上以酒壮胆斗猛虎的故事同样家喻。
7.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是传神的,重写意;西方文化是科学的,重写实
曾经留学海外,在跨国公司任职近二十年,爱普生中国总裁高建华先生在一次高级经理培训班上讲课时谈到:“中国文化80%是艺术,20%是科学;西方则反之;一个很显而易见的差别就是中国文化是传神的模糊的,难以copy!”
每个国家在语言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国与国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这一点就体现得更显著了。这主要是由于两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致。
几乎所有西方奥运会徽的文字部分都是非常醒目的类正楷体。比如1900年第2届巴黎:本届奥运会的会徽以一个女性击剑运动员为主题,她身着黑色击剑服,手握花剑、佩剑和重剑,画面左下方用红色醒目地标出了3项击剑比赛的时间和奖金。本届会徽使用了对比强烈的黄色背景与红色文字,击剑运动员形象也显露出积极的竞争意味,这一切都将法兰西民族热情而洒脱的个性表露无遗。(注意上面的文字部分,黄色背景与红色文字,对比强烈。)
西方人看方块字是神秘的,他们所看到的不是排列整齐、笔划简单的字母,而是数以千计、形态各异的文字,许多文字看上去错综复杂,笔划纵横交错得令人难以置信。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汉语听上去颇有旋律感,或许有点好象在歌唱。汉语中,语境、语气、语调、句顺都可能造成歧义,这种例子举不胜数。
让我们再回到2008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反对者认为“中国印”过于强调主办地北京而忽视整个中国,过于强调所谓民族性和传统而忽视了奥运的世界性,而奥运会的申办恰恰是以城市的名义举办的,比如:多届的会徽就直接以城市为表达重点,但为什么“中国印”的“京”代表举办地北京还会有这么大的反对声音呢?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其实也是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另一个不同点:
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封闭型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开放型的海洋文化
余世维博士,出生于上海,长于台湾,有着多年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他说,他对“中国”有着切身的感受。2002年他在为南京邮电高层干部进行题为《成功人士》的讲座时谈到,中国人不管在哪生活,在海外,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中国人。中国人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非常稳固。国外有许多“唐人街”,某种意义上也是体现中国人这种文化特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和自己的地理、经济、政治、历史条件有关,而这些条件也是发展变化的。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四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史上经常发生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同国家在战争、贸易竞争中交往,文化在冲突中融合,因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
同西方多元化的开放型海洋文化相反,中国地理封闭农业社会希望安定和平,人民性格内向,遇事好自省。西方贸易的得失在人事,货币交换分文必争,而中国农业收入只能尽地力以待天时,经济活动年复一年无大变化。因而在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封闭型大陆文化。
与此相适应,中国方字古老而稳定。几千年来,汉字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计算机世界上几乎所有软件程序被字母语言所控制,英语占据绝对优势。黄曾阳,一个研究计算机机器语言几十年的学者,就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差异性。他说:“古汉语以单音节为限,几乎不越雷池一步,显得非常原始和笨拙。西语则不加约束,显得十分灵活和洒脱。”
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整体,都具有音、形、义三极,不过“形”这一极在西语里居于从属地位,所以传统语法理论只提音义两极。但汉语是典型的三极语言。两极意味着对义的表达只有音一种手段,这种语言基本不依赖于文字而独立发展。三极则意味着对义的表达有音形两种手段,文字与语言同步发展并对后者产生重大影响。对音的运用属于人类的本能,对形的运用则涉及更高级的智能,因此,汉语对音形两种表意手段的运用必然体现更多的智能性,这是它的长处。但同时又限制了它对语音本能的充分运用,这又是它的弱点。汉语的这种双重性在词汇构成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语言的发展从词汇起步,词汇的基本功能是命名,在命名方式上,汉语与西语的巨大差异不仅是饶有趣味且极富启发性。这样,汉字就成了一个chinese character和word的混合怪物。
8. 帮忙找一下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
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
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
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
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
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来源:中国侨网。
9.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二)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三)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四)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五)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有关中外文化差异的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