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安石诗的名句
王安石的诗我最喜欢的是《明妃曲》,里面其实有很多名句的。
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2. 明妃曲的翻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当初王昭君要离开汉宫出嫁匈奴的时候,眼泪流湿了美丽的脸庞,鬓角下垂。王昭君徘徊留恋,顾影自怜且面容惨淡,还能够使君王不能自持禁不住动心。君王回宫后责怪画画的人,这么漂亮的人一生能看到几个。其实像王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当年君王白白错杀了画师毛延寿。王昭君离开汉朝领土后就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可怜她始终穿着汉朝宫女的服饰。王昭君写信询问汉朝的事,可惜都无回音,每年只有大雁南来北往地飞。亲人从遥远的家里给她传来消息:你要在匈奴城市里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你没看到吗?当年受尽宠幸的陈皇后现在就被幽闭在离君王一点点远的冷宫长门宫里,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时候,是不分地点的。
3. 为什么说王安石的《明妃曲》独树一帜
明妃曲二首宋 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昭君的故事经过历代传诵,内容越来越丰富: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毛延寿的,有讥讽汉元帝的王昭君的故事经过历代传诵,内容越来越丰富: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毛延寿的,有讥讽汉元帝的……但王安石的这首诗别出心裁 , 独辟蹊径 , 因而影响颇大 , 当时文坛名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有和作。《明妃曲》作于宋嘉祐四年,王安石时任江东提点刑狱。
此时的他有际遇不佳,不为人知重的感叹,遂写下寄寓深远的《明妃曲》四年,王安石时任江东提点刑狱。此时的他有际遇不佳,不为人知重的感叹,遂写下寄寓深远的《明妃曲》 。
第一首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第一首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 枉杀毛延寿” ” 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分进一步写明妃之美不仅在意态,更在心灵,她年年盼望都落了空。
明妃的意态美、心灵美均遭埋没,这是人生最大的失意,而其责任全在君王,不论万里毡城的悲剧,或是咫尺长门的悲剧,都是他们造成的。这就深入揭示出明妃悲剧的根源。
第二首诗描写昭君出嫁匈奴的情景,昭君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她始终不舍那份爱国思乡的情怀。明妃一借琵琶以寄情,二看飞鸿以望乡,可见她的心仍在汉而不在胡。
青冢纵已荒芜,而昭君怨曲依然流传至今便是一个明证。可见明妃的情感超越了个人的得意失意,而有着更加深厚的内涵。
然而“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句进一步强化了第一首诗的意思:劝慰昭君还是要好好待在胡国,不要留恋汉朝,因为嫁到塞外给胡人也不见得比终老汉宫更不幸。进一步强化了第一首诗的意思:劝慰昭君还是要好好待在胡国,不要留恋汉朝,因为嫁到塞外给胡人也不见得比终老汉宫更不幸。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昭君一出场,泪湿春风,低回顾影,满含悲戚,自己也觉得“无颜色”。然而即使如此,尚且惊得“君主不自持” 写昭君的美却从她的名句赏析且惊得“君主不自持”。
写昭君的美却从她的“不美”之时落笔。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眼泪和悲哀消减了她的容光,她会更加美丽动人。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汉元帝由于失去了平生从未见过的绝代美女而勃然大怒,他把愤怒一股脑儿倾泄到画师毛延寿的汉元帝由于失去了平生从未见过的绝代美女而勃然大怒,他把愤怒一股脑儿倾泄到画师毛延寿的身上 , 杀掉了毛延寿 。 汉元帝的昏君形象寥寥几笔就被勾勒得惟妙惟肖。
接着作者轻轻一笔点出:像昭君这样的美人,任何画家的传神之笔都是拙劣的、无法描绘的,所以杀掉毛延寿实在是一大冤案。作者明则为毛延寿伸冤,实则暗讽了当今统治者的无能。
作者明则为毛延寿伸冤,实则暗讽了当今统治者的无能。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传来话说 : 好好在匈奴国生活吧 , 不要再痴想了! 想当年阿娇倍受宠爱,被打入冷宫后,虽与皇帝近在咫尺,也不能再见一面。
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想当年阿娇倍受宠爱,被打入冷宫后,虽与皇帝近在咫尺,也不能再见一面。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 ——该失意的,在南北都一样,别老惦着“塞南”罢。
诗人借家人劝慰的决绝之词,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宫廷的冷酷,抒发了人生失意的感慨。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汉朝对你的恩情其实很淡薄,还不如胡人待你好,明白你心意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心灵相知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汉元帝不识明妃意态,遣明妃去“和番”,这是汉恩之浅,匈奴迎娶,出动毡车百辆,再加以殷勤劝酒,这是胡恩之深。
所以作者劝慰昭君还是要好好待在胡国,不要留恋汉朝,因为嫁到塞外给胡人也不见得比终老汉宫更不幸。主题分析首先,此诗借昭君故事寄托人生失意的悲哀,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影响深远。
其次,此诗从为毛延寿翻案入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帝王,见解深刻。 艺术特色第一,作品虚实并举,刻画了一个气韵生动的王昭。
4.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名句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刘禹锡
今霄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末一句,展转相忆心,如同“月明千万里”,是那么的深情,那么的显明,那么的心意相通。真是一件关于友情的千古存照。
七绝·贾生 作者: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加了【】的就是
5. 历代对王安石《明妃曲》的评价
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
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
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
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
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6. 《再和明妃曲》翻译
xinhaoxue,您好!
【原文】: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翻译】:
汉宫中有一位绝代佳人,皇帝开始本不知道。(*1)
一日要随使臣远嫁匈。(*2)
才发现王昭君风华绝代,世上难寻,一旦失去了,恐怕再也不能找到能够相媲美的。
即使杀了画工,又于事何补?(皇帝并非无所不能)
近在咫尺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切中时弊)
除了和亲,大汉实在是别无他法了,可是昭君的绝世姿容难以自矜。(*3)
昭君离开时,泪流不止,泪洒花枝,连花都被感染了(只怕不是为皇帝流的吧?留恋故土,还是远嫁不毛?)
匈奴之地日夜狂风不止,从此漂泊,不知何处是家。
“自古佳人多命薄”,(又何止于此?) (*4)
【注解】:
(*1):汉元帝时,天下美女被选入宫,都请画家画美人画像给皇上看,皇帝就凭图像的美丑选人。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画师,画像不美,未被选上。清代诗人吴雯写道:“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2):匈奴要求和亲,这是汉人的耻辱
(*3)“夸”字的古今义,似乎只有“自矜”能解释通顺。
(*4)欧阳修这诗因昭君的故事,而感慨世上那些漂亮出众的女人的命运大多薄命不好。此句和东坡的“自古佳人多命薄”意思一样。
以上解释,共您参考
希望满意
再见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