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维吾尔族舞蹈的句子有哪些
1.曲荡人心魄的箫声轻扬而起,诸女长袖漫舞,无数娇艳的花瓣轻轻翻飞于天地之间,沁人肺腑的花香令人迷醉。那百名美女有若绽开的花蕾,向四周散开,漫天花雨中,一个美若天仙的白衣少女,如空谷幽兰般出现,随著她轻盈优美、飘忽若仙的舞姿,宽阔的广袖开合遮掩,更衬托出她仪态万千的绝美姿容。众人如痴如醉的看着她曼妙的舞姿,几乎忘却了呼吸。
2.那踏节的盘和鼓已经摆好,舞人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她的心遨游在无垠的太空,自由地远思长想。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象。接着舞下去,像是飞翔,又像步行;像是辣立,又像斜倾。不经意的动作也决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应着鼓声。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不绝的姿态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
3.树上纷纷扬扬落下了几片树叶,这些舞蹈的精灵,时而旋转着轻盈的身子,时而唱出哗啦啦的歌声,他们的一生,如昙花一现,然而再精彩的背后,隐藏着死亡的召唤,但他们毫不畏惧,勇敢地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等待孕育着一个个新的生命!
2. 维吾尔族舞蹈欣赏片段
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
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买西热普"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
"买西热普"一词,维吾尔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中,人们欢聚一起即兴歌舞弹唱的活动,活动由年长者主持,进行中还常对诗、猜谜、讲笑话等,乐曲声、歌声起始后,人们互为邀请或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主人还常备些水果、食品招待乐师和客人们。
好热闹的年轻人常出些洋相逗乐,或表演些"山羊舞"、"鹅舞"之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鹅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进袖内,用红布扎起袖口作鹅嘴扮成鹅状,随着乐曲摇头摆尾徐缓进场表演,人们常和着乐曲唱赞美或贬义之词,当"鹅"听到赞美时,就欢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风趣、活泼。这种民俗活动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又是青年人学习本民族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与即兴创作的机会。
其它舞蹈如"赛乃姆"、"多朗舞"、"纳孜尔库姆"等形式,也常在"买西热普"中表演。“赛乃姆”,是维吾尔族带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传于新疆各地。
“赛乃姆”一词,是对此类乐曲和这种舞蹈的通称,习惯上人们都把地区的名称冠于前面,如:“库车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乐曲和舞蹈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形式也是自由进场,互相邀请,即兴发挥。表演中,经常出现“打指”(两指打响)、“移颈”(动脖子)以及“扬眉”、“动目'等动作,让人看后随即联想起唐·杜佑《通典》关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诗“扬眉动目踏花毡”(李端《胡腾儿》)的名句。
这正是古代乐舞文化在这些地区舞蹈中的遗存。 “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巴楚等地。
“多朗”一词,是该地区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着乐曲有高亢的男声伴唱;表演为双人对舞的形式,参加者人数有限。
表演分为四组动作:第一组为6/8拍,节奏平缓,但又有跳动感,膝部的颤动尤为明显;第二、第三组,节奏逐渐转快,舞姿豪放、有力,动作规范、严谨,其中还有近似“弯弓骑射”的舞姿;第四组是快板,两人作竞技性旋转对舞,把表演推向高潮。这时,大家鼓掌、呼喊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转技巧最高者。
那贯穿全舞微颤的动律,高亢而近似呐喊的歌声,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多朗人战胜干旱,在沙漠边缘开辟绿洲时艰苦奋斗的情景,也为他们所创造的绿洲舞蹈文化赞叹不已。 "纳孜尔库姆",流传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鲁番一带,是以弦乐和歌声伴奏的双人对舞的形式,并分为一般表演和竞技两部分。
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拟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鸭子走路"等形态;并以夸张的手法模拟对方。后者两人各出新招以压倒对方,群众和着声鼓声有节奏地呼喊"强将相逢"、"快出新招"之类激励的语言以助兴。
这时,表演者大显身手,或"动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转",其动态与"黑熊搏斗舞"颇有近似之处;而鼓点的节奏却与"秧歌"的"结束点"相同。这和吐鲁番自唐、宋以来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关,带有古乐舞的遗意;它是各种舞蹈文化互为影响,各种形式相互吸收的结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的美称。多少世代以来,维吾尔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劳动的余闲都要载歌载舞,抒发感情。
维吾尔族常见的民间舞蹈有以下形式: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他们都要跳赛乃姆。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保持着狩猎和战争生活的痕迹,表现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英勇善战的性格。
这种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多朗人中。多朗舞基本上是两人为一的对舞形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组动作,最后是竞技性的旋转。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过年过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动作朴实有力,主要流行在喀什、莎车一带。夏地亚纳舞,夏地亚纳,维语意为“欢乐的”,是在节日和盛大集会中的一种维吾尔族民间集体舞蹈,流行于全疆,南疆更为盛行。
纳孜尔库姆,是别具一格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产生于吐鲁番地区,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是在婚礼、喜庆等日或“麦西莱甫”晚会中最精彩的表演。
在维吾尔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里,还有一些是属于带道具的民间舞蹈。
3. 描写维吾尔族舞蹈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
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 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本特征: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
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
(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维吾尔族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征腰功和快速旋转。(腰功包括板腰、侧闪腰、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常见也别具特色。
旋转强调“乍动乍息”,既启动要快而强劲,停止要马聚然、稳健,区别于其他民间舞的旋转。)。
4. 描写维吾尔族舞蹈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
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本特征: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维吾尔族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征腰功和快速旋转。(腰功包括板腰、侧闪腰、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常见也别具特色。旋转强调“乍动乍息”,既启动要快而强劲,停止要马聚然、稳健,区别于其他民间舞的旋转。)
5. 维吾尔族的舞蹈
维吾尔族(中国西北)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舞蹈时,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还有“动脖”、“打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小动作,眼睛尤其传神。这一切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鲜明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跳“赛乃姆”。“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
还有一种特点鲜明的舞蹈是“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深为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多朗舞”来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区(中国西北),有着结构严谨的舞蹈形式。开始时以双人对舞为主,不限对数,中途不能退场,直到竞技性旋转开始为止。随着鼓声加快,舞蹈速度也越来越激烈,由两人对转变成分散的竞技性旋转,最后只留下一人在场中央。在众人喝彩声中,“多朗舞”达到了高潮而结束。自始至终,多朗舞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