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词,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词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注:关于词在何时产生的问题,目前文学史研究者的说法尚不一致。我们根据崔令钦《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的有关记载,以及初盛唐时期出现的个别词调,如沈全期的〈回波乐〉、唐玄宗的〈好时光〉等,认为它在初盛唐产生是比较可靠的。)、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用以跟诗或曲对称的词。
词有许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如〈菩萨蛮〉、〈念奴娇〉等。由于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比之五七言诗,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阕,称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阕的单调,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至于分作三片、四片的长调,如〈瑞龙吟〉、〈莺啼序〉等,就更少了。
配合词调的音乐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同时包含有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清商乐。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律变化繁多,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谓里巷之曲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俚曲小调,如〈渔歌子〉、〈望江南〉等。所谓胡夷之曲是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如〈苏幕遮〉、〈菩萨蛮〉等。这些胡夷里巷之曲在城市流传过程中既不免渗入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在乐工、歌伎的传唱过程中,音乐上也不断得到加工和丰富,这就使词在情调上初步具备了自己的特征。
唐代的近体诗本来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当它们不能很好配合时,就不免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因此象〈浪淘沙〉、〈雨霖铃〉、〈抛球乐〉等曲词原来都是七言绝句体,后来却演变为长短句的词调。同时,在文人撰写那些胡夷里巷之曲的歌词时,又往往依照近体诗的声律要求来写。这样,词在内容、手法和声律上都显著地受到近体诗的影响,从中晚唐开始就是如此。
词由于要配合曲调歌唱,音律、字句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比之篇幅长短、字声平仄都较少限制的五七言古体诗,它特别不适宜于曲折叙事或倾泻诗人的深哀积愤之作,尤其是初期流行的小令词。然而词在配合乐曲歌唱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近体诗的声律成就,因此音乐性比较强,虽然今天它已不能合乐歌唱,读时仍容易琅琅上口;而词调的上下分阕、反复吟唱的形式,又比较适合于一些触景生情或今昔对比的抒情小诗的写作。这些又进一步形成了词调的特征,使它成为在五七言诗以外另辟蹊径的一种新诗体。
2. 宋词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
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
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它为宋代艺术家“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 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3个阶段在时间上互相交错,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其词风与西蜀“花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
而张先、晏几道在承袭的同时,已有所创新,完成了词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创制的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 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
柳永与晏殊、欧阳修同属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词坛的影响却远大于晏欧二人,波及于整个北宋时期。柳永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所做开创、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并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北宋词的慢词创作,自柳永之后,因苏轼、秦观的继起而更趋兴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周围的一批追随者,虽学苏词,但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中,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也各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开拓上不及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咏物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规范旧有的词调,自创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调不注重意象,而倾力于语言的锤炼、熔铸。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创作代表了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他们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南渡以后的词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则在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探讨与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写抗金复国的激扬、悲壮,也有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的闲适、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 、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在艺术上或为辛弃疾的“同调”,或为崇拜效法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对辛词的某些缺点也有所发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他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成风格,自创一体。
同时因其长于音律、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与姜夔相近,被视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
姜夔之后的另一词坛巨擘当属吴文英。其词作音调和谐,字句研炼,但往往藻绘过甚,意旨晦涩。
宋元之间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他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
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自成一家。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后的余响。
3. 宋词什么时候兴起和衰败的
你说的是宋词,当然是兴起于宋了。
严谨的说法是: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兴衰过程? 词起于隋唐时期,具体时间点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来源于六朝的清商乐,比如《子夜歌》、《西洲曲》等,这些六朝民歌其源头是汉乐府,陈后主、隋炀帝、李白都采用过这些诗歌样式写过作品。这种形式的诗歌,因为是用来演唱的,为了配合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入了“泛声”、衬字来凑成音节,慢慢变得长短不齐了,就是词的初起样子。
看现在的唐诗中的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戴叔伦《调笑令》等,就是这样。还有一说是起于隋唐时从西域传入的胡乐——隋唐燕乐,在唐的繁荣经济社会中,歌楼酒肆发达,王公贵族宴饮,行酒令唱小曲,其歌词由唐代的绝句逐渐发展到句式长短不齐的声诗,就是词的起源。
唐代代表性的词作,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杜牧的《八六子》,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所以,说词起源于隋唐的肯定不错的,但具体到这一时段的那个时间点,不能定论。
到了五代时候,西蜀和南唐两个小国由于局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词迅速发展繁荣,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西蜀的温庭筠、韦庄以及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照射出夺目的光华;南唐的君臣唱和,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及宰相冯延巳写了很多名作,尤其是后主李煜《虞美人》妇孺皆知。 进入宋,词沿着南唐词风进一步发展,宋初的欧阳修、晏殊、张先、宋祁等人都学南唐词风,所以今天看到的词作有些说是冯延巳的,有的说的欧阳修的,就是风格太相似不能分辨的缘故。
柳永的词作把原来的小令变成了慢词,就是说把词写长了,内容加多了,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力。苏轼的出现,又在词的品格上提升的词的品味,纠正了柳永写青楼妓馆的恶趣味,转而表达士大夫的怀抱、胸襟、理想追求等等,这就是词的豪放之风的开始。
而另一方面的词的婉约也在继续繁荣发展,一大批名家词手如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令人瞩目。 到了南宋,词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为北宋灭亡,所以南宋的士大夫都有很强的亡国之痛,许多人开始抛去词的中的风花雪月的婉约一面,而接过北宋大家苏轼开启的豪放大旗,不写小儿女之情,而强调家仇国恨,抗金复国,这里面最成功的就是辛弃疾,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其境界,后人把他和苏轼并称“苏辛”。但同时也要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单纯的,而是个复杂的过程。
在辛弃疾横空出世的时候,词坛也还有婉约一派的影响,那就是姜夔追求“清空骚雅”的风格,看破世事,追求出尘脱俗的清雅;另外吴文英词追求华美而意像迷离,“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这些大家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从北宋到南宋,词已经从当初朗朗上口的可以演唱的作品变成了纯粹的案头文学,很多词连作者本人都不能演唱了(姜夔是个例外,他本人是一代大音乐家,自度曲都旁标乐谱)。
变成了案头文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就小了。 所以,宋代灭亡,进入元代,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影响有限。
元代的文学样式就由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曲所占据。戏曲在元代大发展,市民文学的小说大量涌现(是受茶馆说书的影响)。
到了明代,词在士大夫中还在写,但只是少数人小圈子里的交流了,且明词品格低劣。 但到了清代,词却再次兴盛,号称“清词中兴”。
我们熟悉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还有几个词派:阳羡词派——学苏轼、辛弃疾一脉的风格;浙西词派——学姜夔、张炎的清空骚雅,稍后的常州词派,就把词的创作和清代学术结合起来,赋予了词更多的意义,追溯词的源头到了《诗经》,具体创作对宋词做了一个概括总结:先学南宋,在学北宋,具体推尊几位名家:周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以周邦彦为最高。 以上是简略的词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