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时田园杂兴的名句是什么
名句:1.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晚年隐居苏州石湖,作有《四时田园杂兴》60首,凡五辑,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可以说将田园的四季风俗一网打尽,描绘出一幅幅风土画卷,他也因此跻身中国古代伟大的田园诗人之列。
金黄的梅子,饱满的杏儿,雪白的荞麦花,三个意象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叠加在一起,哦,原来早已是夏天。作者通过物候的变化来暗示时节的转换。这层转换,又随着油菜花的日渐稀少而得以落实——春天的确远去了。梅子黄,麦花白,两种纯粹的颜色,在原野上互相碰撞、摇曳、交融,带给我们欣喜之感。
可惜无人赏识,再美的景怕是也会落寞吧。不过作者的着眼点不在这儿。他的视线从远眺变成近观:漫长的白昼,无人经过田舍篱笆,只看到蜻蜓和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人们去哪里了?大概正如翁卷《乡村四月》所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田园生活的美好,是建立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上的,但农民却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这美丽的夏日风光。作者以漫不经心的闲笔,画出了视线以外的无数忙碌的农民。
再看第二首,就直接写农民的劳动了。“昼出耘田夜绩麻”这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互文:男子白天要出门耘田,想必晚上还在耘田;女子晚上仍要绩麻,估计白天也得绩麻吧。这说明农村男女永远都在起早摸黑地劳作,各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这应该是农村生活的普遍状态吧。
如果说耘田绩麻刻画了农村生活的横断面,那么随后出现的儿童,则是农村生活中的一个调色板。我们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民的孩子虽然还没有学会耘田绩麻,却也学着父辈的样子,在桑树荫下种瓜了。孩子们的动作稚嫩可爱,令我们想起辛弃疾的词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儿童的出现,使整个画面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们仿佛从农民的辛苦生活中,看到了一抹亮色。
两首诗比较,我们发现,一首无人,一首有人。第一首以无人欣赏夏日美景来暗示农忙,人物虽未出现,我们却似乎可以听到农民的喘息声,闻到农民身上流淌的汗味,看到农民低头劳作弯曲的脊背。第二首点面结合,耘田绩麻铺展出农村生活的辛劳面,儿童学种瓜又勾勒出农村生活的趣味点,或许,生活就是苦乐结合吧。在艺术手法上,前者读来委婉含蓄,后者读来活泼有趣。
王载南评范成大“纤悉毕登,鄙俚尽录,曲尽田家况味”。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他“于桑麻洲渚,一一有情”。这种田家风味,绝对不是那种隔岸观火的赏鉴,而是有诗人情感的勇敢介入。他笔下的田园,不再充满牧歌情调,不再像王维描摹的那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只能看到隐逸诗人自己的影子。在范成大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活生生赤裸裸的农民,他们没有工夫弹琴、长啸,他们一身汗水,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范成大的田园诗继承了《诗经·豳风·七月》的写实精神。
诵读这两首诗,不是为了猎奇式地赏田园风光,也不是为了寻开心式地品农家乐,而是了解真正的中国农民生活,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夏日田园杂兴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