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语中词素与词的区别
词素 (ci su)
词素对于汉语分类是一个关键问题。我的同学研究结果之一是发现“词素”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对词形(视觉词汇阅读)影响上面,这启发我认为,“词素”还是一个标记问题。词素,英文是morpheme,也译作“形态”。我们在教科书中一般称之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英、法、德语中因为具有明显的词素标记(形态),所谓词类对它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日、韩语中词类也有自己的标记,因此讨论词类问题没有汉语这么复杂。在汉语中讨论分类问题,从研究问题的起源来说是外语对汉语的一个启发。
汉语中一般一个汉字是一个词素,汉语的构词法屈折法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是合成法。我们单纯地从汉字与汉字组合中,发现不了外现的标记,因此是很难判断词的类别。我们转而从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组合合法性和句法结构中组合规则上考察和区分词的类型。如果对汉语的词类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者具备对那些规则的知识,这与我们看到英语单词,可以了解单词类型的经验有所不同。
如果解决汉语中的词素问题,即发现词素的表征特点,这对于汉语词类研究应该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汉字的语言学特点,使得我们对汉语词素的认知起到了巨大作用,假设一个人从小是以拼音符号形式书写的汉语,可能对词类认识会和现在有所不同。
In English grammar. A morpheme is the minimal distinctive grammatical unit, and is the lowest unit in grammatical hierarchy. Morpheme are actually abstract elements of analysis. What occurs is an orthographic form in writing termed "morph" which realize the morpheme. Morpheme including free morpheme and bound morpheme.
词
【释义】
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
2. 怎样分清汉语中的平仄
有关知识解释如下:
1、解释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2、辨别原则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3、注意事项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3. 什么叫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4. 谁来解释下宋词中的中平仄
就以你说的《菩萨蛮》这一词牌来给你简单讲讲格律的知识。
菩萨蛮 李白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平仄是声调的概念。对于初学者,简单来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而词谱中出现的“中”字,则代表该处用字可以不计较读音,用任何声调的字都没有问题。你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对应一下这首李白的《菩萨蛮》,会发现基本如此。
但是,你同样也会发现一点问题,就是按照咱们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织”字和“急”字都是二声,应该算做平声,但为什么在词中却算做仄声呢?这就是我刚才强调“对于初学者”几个字的原因所在了。固然“一声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四声属于仄声”这一评判标准简单好用,但却不免出现失误,这是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体系不完全相同而导致的,其中带来困难最大的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消失了。入声在古代属于仄声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已经不再做为一类独立的声调,而是分散到了一二三四这四个音调中,其中派入一声和二声的部分,通过刚才的标准就不能识别出来了。这首词里的“织”和“急”字就是古入声字,所以它们不是平声,而是仄声。除此之外,韵脚处的“碧”和“立”字也是入声,只不过因为“碧”和“立”现在的读音还属于仄声,所以不影响我们判断罢了。
对于入声字来说,操北方方言口音的人恐怕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分辨方法(不存在有普遍的规律,部分字有一些规律,但也并不简单,前面别的朋友贴的东西里提到了一些),而对于东南地区的人和山西人来讲,可能要简单一些,这一类字的发音在这些方言中会显得比其他字更为短促有力一些。当然,正确区分平仄最好的方式还是使用古代的韵书,韵书不仅规范了平仄,也规范了用韵。一般而言,写诗使用《平水韵》,填词使用将《平水韵》归并简化而成的《词林正韵》()。
有不少知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而你也确实想要详细一些的回答,但是我不愿意贴别人的东西。有些文章一大长串下来,可能讲得还没有我清楚。总之要系统地学习诗词格律,只看一篇东西就完全了解那是不可能的,就我上面写给你的东西而言,也只着重说了平仄,用韵基本等于没说。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多读书,只靠自己的努力,很多东西就可以解决了。我可以推荐你先看一看王力的一本小册子,叫《诗词格律》(),也许会带领你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