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
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
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
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
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成为千古名总句的原因 300字
落叶飘扬,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滔滔奔跑而来,为千古名句。
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浩瀚的风景,一句瞻仰,一句俯看,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速了飘落的速率。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通报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天地特别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腊尾的感喟,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失与有限,宇宙的无限与永恒。透过沉郁悲惨的精工对句,显现着墨客入迷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派。古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4.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两行十四字勾勒出的意境与情境即明了又深邃,明了的是言白如画,描绘的是千帆之间一沉舟,万木争春一病树,这是人人都能想象出来或看的见的普通景象。
深邃的是情感的复杂。沉舟对应的另一番景象是千帆过,病树旁边的景象是万木春,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沉舟与病树的悲哀更加悲哀,千帆与万木的希望更具希望,这种对比的巧妙应用实现了最具震撼的反差效果,而越是普通被人熟识的情境也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达到了情境意识与意境思维的极致发挥。
其实句中“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他长期受到贬谪,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度过了二十三个艰苦岁月,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由此可见这两句是他发自内心的深沉感慨。在古代,读书人大有这样的遭遇,也容易引起共鸣,当时白居易看到这两句,说是“真谓神妙”(《刘白唱和集解》)。
而后人引用它来说明: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的同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看重的更多是哲学意味。因此,不管见仁见智,也不管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哲学角度,都堪称佳句被后人喜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成为千古佳句顾燕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