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巴金《憩园》的读后感作文
只能做参考啊 《憩园》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断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各自的道德评判,它以作者的眼光,描写一个富有家庭在后代子孙不孝的行径中,先辈结果客死异处。
他用一个小孩的行动,来写充满爱心与孝心的后人的无限努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有钱人的丑行,警示后人要行得正做得好。
杨家三少爷无疑是小说中最凄惨的人,但终究有一个真正爱他的儿子肯为他折一枝他喜爱的山茶花,终究在死神降临的前夕不至于对这个世界绝望到无牵无挂!对于杨老三的大儿子作者的态度也让人感到他也有他的难处,他对他的父亲的行为并非是不近人情的冷酷,而是忍无可忍的无奈!不管怎样,都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维.最令人感动的也是最发人深省的当属结尾部分,该逝去的逝去,这是命运的惩罚也是命运的无奈——小虎和杨老三都为他们的纨绔付出了代价这就是命运的惩罚,死的代价毕竟让人扼腕这就是命运的无奈……但活着的人终究要活着!所以作者在最后也为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着的人幸福!对啊,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着的人幸福!《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变迁颇带传奇色彩,故事曲折有致,引人人胜,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
2. 急求 巴金的《寒夜》或者《憩园》的读后感作文
憩园》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断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各自的道德评判,它以作者的眼光,描写一个富有家庭在后代子孙不孝的行径中,先辈结果客死异处。他用一个小孩的行动,来写充满爱心与孝心的后人的无限努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有钱人的丑行,警示后人要行得正做得好。杨家三少爷无疑是小说中最凄惨的人,但终究有一个真正爱他的儿子肯为他折一枝他喜爱的山茶花,终究在死神降临的前夕不至于对这个世界绝望到无牵无挂!对于杨老三的大儿子作者的态度也让人感到他也有他的难处,他对他的父亲的行为并非是不近人情的冷酷,而是忍无可忍的无奈!不管怎样,都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维.最令人感动的也是最发人深省的当属结尾部分,该逝去的逝去,这是命运的惩罚也是命运的无奈——小虎和杨老三都为他们的纨绔付出了代价这就是命运的惩罚,死的代价毕竟让人扼腕这就是命运的无奈……但活着的人终究要活着!所以作者在最后也为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着的人幸福!对啊,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着的人幸福!《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变迁颇带传奇色彩,故事曲折有致,引人人胜,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
3. 形容沙滩的词有什么
辽阔、宽大、开阔、喧闹、热闹。
一、辽阔
白话释义:广阔,宽广。
朝代:晋
作者: 葛洪
出处:《抱朴子·塞难》:“况乎天地辽阔者哉!”
翻译:天地之间多么辽阔啊!
二、宽大
白话释义:面积或容积大。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景帝纪》:“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翻译:听到有人在议论人民想要扩宽田地。
三、开阔
白话释义:形容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朝代:近代
作者:鲁迅
出处:《书信集·致曹聚仁》:“他如用这画法于攻打偶像,使之漫画化,就更有意义而且路也更开阔。”
四、喧闹
白话释义:喧哗热闹:~的集市。
朝代:近代
作者:王西彦
出处:《古屋》第五部五:“在白天,这里应该是客商云集,十分喧闹的地方。”
五、热闹
白话释义:(景象)繁盛活跃:~的大街。广场上人山人海,十分~。
朝代:近代
作者:巴金
出处: 《憩园》一:“以前僻静的街巷,现在也显得很热闹。”
4. 笠 打头的成语
没有第一个是“笠”字开头的成语,含“笠”字开头的成语有10个:
1、雨笠烟蓑
yǔ lì yān suō
【解释】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2、戴笠故交
dài lì gù jiāo
【解释】指贫贱之交。
3、戴笠乘车
dài lì chéng chē
【解释】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4、车笠之盟
chē lì zhī méng
【解释】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5、雨蓑风笠
yǔ suō fēng lì
【解释】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6、烟蓑雨笠
yān suō yǔ lì
【解释】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7、芒鞋竹笠
máng xié zhú lì
【解释】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编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工具。指到处漫游。
8、雨蓑烟笠
yǔ suō yān lì
【解释】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9、乘车戴笠
chéng chē dài lì
【解释】乘:坐,驾;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10、绿蓑青笠
lǜ suō qīng lì
【解释】绿草编的蓑衣,青竹编的斗笠。形容渔翁的打扮。
5. 古今中外名人们对《家》的评价
巴金的《家》…………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
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
《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
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橹械氖澜纭?《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
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
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
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
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
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
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
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
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第十九章:《中长篇小说七大家》,中卷第40页——第44页。老舍·巴金 ……本书曾说过,巴金对文学的态度颇为幼稚和不逊。
在他的散文中也表现出来。他在《长堤之夜》的一篇散文中说:“让那些咒骂都市、咒骂机器、咒骂物质文明的人,拿精神文明去安慰自己吧。
6. 可以摘抄的好诗,好词 好段
1、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
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3、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
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4、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6、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
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9、爱心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用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权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10、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
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1、忧郁的心情蒸发了。
12、褪色的记忆。 13、硝烟又在和平的家中燃烧。
14、有些记忆被焚烧掉,有些记忆被埋在心底,纯真年代如流水划过金色年代。 15、我,要融化在粉红的桃花瓣里,拭去整日在你心头的牵挂。
16、我完全读懂了父母的心。 17、母爱是一本我终生无法读完的巨著;母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
18、当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时,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19、人世间的真情就像一张大网,时刻温暖着人的心扉,就如妈妈的爱一样,永无止境。
20、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岁月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 21、船的命运在于漂泊;帆的命运在于追风逐浪;人生的命运在于把握,把握信人生,方能青春无愧。
22、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23、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24、曾经以为,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间所有的沧桑;一个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败。是十四岁告诉我…… 25、月光清幽。
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26、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
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 写不下了,到这几个网站去看吧。
7. 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外阅读的积累,给用一句写出对下列人物的评价
巴金:“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
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巴金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西式的,率性的,涌荡着二十世纪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风范,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多少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与镜鉴,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
■巴金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尽管与年轻时代的信仰已有所不同,但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维扬,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宗旨。
《随想录》的发表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唤吁的人格品质。 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那是一点没错的。
生涯几乎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这永远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之作,势必如行星常运,放射出他永不熄灭的光芒! 巴金这个笔名得来,据专家研究,是因为先生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人的著作,有心追随之,故出此寓意。这个研究大致不错,但据巴金自己的诠释,意义稍有出入,他之所以取巴姓,则在纪念一位留学法国姓巴的北方同学。
这位曾与巴金朝夕相处的同学因人生的苦闷在法国项城投水自杀了。这个消息曾使巴金非常痛苦,由此赋予永怀。
不管笔名如何得来,全世界的巴金读者都知道,巴金重要的创作生命中所信奉的是人道主义与安那其主义。人道主义如今已没有多大分歧,然而安那其主义一直争议较大,也是巴金生命中一段时期遭遇麻烦或非议较多的辞源。
“安那其主义”源出十八、十九世纪的民本主义与空想主义哲学思潮,常译无政府主义。实际上巴金所信奉的无政府主义与当今人们常用的这个带有贬义的名词意义相差甚远,安那其主义的本义是反对封建的强权与专制的禁锢,倡导一种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唯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
巴金为什么步入文学道路就找到了安那其主义的门径呢,那正是由于他生长于封建的专制社会与旧家庭,在沉闷黑暗甚至充斥血腥味的精神压迫中渴求身心的解放与健全,故而带领他步入文学圣殿的首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富有理想与激情以及俄国革命时期富有检讨与献身精神的思想家、文学家。像罗曼·罗兰、卢梭、福楼拜、赫尔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托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巴金崇敬的大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对他“人类至上”的观点有深刻的影响。
而古典的唯美的传统流派不为巴金所好,甚至被他扬弃。原因都在于他创作时代内心涌荡着反抗的激流,如他自述:“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海行杂记》)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
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是为他胞兄写的,那时他大哥深陷封建家族不能自拔,拿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做着无谓的牺牲,巴金希望大哥也勇敢地走出“家”来,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这些话他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以情动人,打动胞兄的心。结果是小说无意间被朋友带回国内发表了,虽然打动了不少读者,大哥却沉陷难返,不久终于自杀于家中。
这给巴金创作的不朽名著《家》带来了直接的动因。 巴金的创作心境一直是较为苦闷甚至是郁悒的,虽然他努力战胜自己,排除脆弱,甚至内心时时呼叫着法国悲剧革命家丹东的名句“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来激励自己,但是他不能摆脱封建社会与家庭自来投给他心灵的沉重阴影,他无法廉价的乐观与浪漫,所以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悲剧的调子,如他自述:“一个黑影来掩盖了我们的灵魂。
于是忧郁在我们心上产生了。这个黑影渐渐地扩大起来,跟着他就来了种种的事情。
一个打击上又加第二个。眼泪,呻吟,叫号,挣扎,最后是悲剧的结局。
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悲痛的回忆给别的人,有的就被打落在泥坑里面不能自拔……”(《忆》),这既是巴金心历的苦难史,又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基调。
事实上巴金离开他的家乡四川成都很早,十九岁那年抛家出走,东进上海求学,继而负笈法国,以后除了有数的几次返乡探亲,巴金差不多长居东方之都上海,从事他贯穿一生的文学著述、编辑工作。但短短的十多年家乡生活亲历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巴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