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
答:“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①因为好看,风景优美;②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更隐含着(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
6、全文采用(寓情于景)和(白描)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2.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
2.选文的对话有什么特点?表现了采蒲台人什么样的性格? 3.“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仇恨是一个: 爱是一个: 智慧是一个: 作者的感情: 4.如何理解“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这句话? 5.抗日战争虽已远去,当你看到这如歌如泣的故事时,有些什么感受?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 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 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
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3. 采蒲台的苇阅读理解
1
实写:苇因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
虚写: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作用:虚实结合的描写能突出苇的象征意义。
2
荷花,荷塘,朱自清,背影
课堂,学习,知识,博大
3
这样说是因为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同的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而又充满了斗争智慧。
4 D
5
有意义。在和平年代也有激烈的斗争,那就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继承发扬不屈的斗争精神,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振兴我伟大中华,让四方来贺!
以上是我的个人答案,仅供参考。
另外我想说,遇到困难首先想办法自己解决,而不是先想到请求别人的帮助,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就像文中的芦苇。我希望你能自己多动脑筋。否则,如果我们国家的学生都这样做阅读题,那中国恐怕没什么希望了。
4. 采蒲台的苇 阅读题
13、“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14、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15、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16、采蒲台的苇美 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17、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
18、寓情于景;白描19、指日本用颠倒黑白、抹杀事实等手段来篡改教科书,以掩盖罪行、美化自己,从而达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
5. 《采蒲台的苇》阅读题目及答案
1、.实写:"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虚写: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
作用:虚实结合,指出了 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2、荷花——(月色)——(朱自清)——背影
课堂——(文章)——(知识)——博大
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居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
爱是一个,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关怀爱护
智慧是一个,指老百姓巧妙掩护八路军干部免遭日军搜捕
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 ,对子弟兵的爱护,对群众智慧的歌颂。《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
6. 采蒲台的苇阅读题
1本文写了采蒲台百姓对敌斗争的两个场面,在表达方式上,,前者重(战争的创伤),后者重_(战斗的场面)。
2文中不少语句朴实而深刻,如“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请在文中再找出几个类似的朴实而深刻的语句。
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
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
3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含义的理解。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歌颂抗日烈士英勇不屈精神的主题,深化了文章的内涵,也揭示了这种精神对后世子孙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气节。整体上总结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质。高潮之处收尾,反而言有尽却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的同时迸发对革命精神的赞叹,进而引起读者思考,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