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居易琵琶行初中节选中名句赏析
《琵琶行》中的几个名句及赏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经过再三邀请呼唤,琵琶女才勉强走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儿。一方面是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愿露才扬己;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此时无声胜有声”,至今读来,亦韵味悠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同样是流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今夜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他将自己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酝酿出这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人生旅程中无数孤独者的心声,是全诗主旨所在。它已超越时代,成为后世饱经沧桑的人邂逅时的共同感受。
2. 白居易《琵琶行》全文和赏析及写作背景(赏析和背景不超过350字)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sī),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jià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ma)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 钿(diàn)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评论:长篇巨诗,酣畅生动,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扣人心弦,魅力尽显.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丽.思维形象,比喻贴切,无形音乐,具体可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3.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4. 白居易琵琶行初中节选中名句赏析
《琵琶行》中的几个名句及赏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经过再三邀请呼唤,琵琶女才勉强走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儿。
一方面是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
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
“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愿露才扬己;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
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
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此时无声胜有声”,至今读来,亦韵味悠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同样是流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今夜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他将自己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酝酿出这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人生旅程中无数孤独者的心声,是全诗主旨所在。它已超越时代,成为后世饱经沧桑的人邂逅时的共同感受。
5. 《琵琶行》的诗句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 “行”。
“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
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
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 “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
6. 白居易名句鉴赏白居易所有诗中流传至今的名句的鉴赏,及喜欢理由,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4、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1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琵琶行》 19、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20、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21、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7. 白居易《琵琶行》怎么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 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
“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
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
8. 琵琶行的节选 要赏析
译文: 夜晚,我在浔阳江头送别我的朋友,正是秋风瑟瑟,吹拂著枫叶,荻花的时候。
主人、客人下了马、坐上船,想举杯喝酒来话别,欲没有音乐来配合。我们沈闷地喝得有些醉了,对於即将离别、倍觉凄惨;离别时,只见江头上是白茫茫的一片,月色浸在广大的江水中。
忽然间,水上传来了声声琵琶的音符,使得主人忘了回转,客人忘了启程。 於是,寻著声音,暗暗地问:「弹奏的人是谁呢?」琵琶声音停止,那人似乎想说什麽,又迟疑不语。
我们把船移向她那儿靠近,邀她前来见面;添上酒菜、移来灯火,重新安排酒宴。她在我们千声呼请、万声求唤之后才出来,出来时仍抱著琵琶害羞地遮住了半边的脸。
她转了转、拨了拨弦轴,试弹三、两声,还没弹出曲调,就已经充满著感情了。每根琴弦都低沈哀怨、声声充满著忧思,好像是在倾诉著平生是如何的失意、不得志。
她低下眉头,继续随手弹拨,(音符)说尽了内心无限伤悲的往事。她轻轻地按捺,慢慢地拈弄,时而下拨,时而上挑,先弹那〈霓裳羽衣曲〉,接著又弹那〈绿腰曲〉。
大弦嘈嘈的声音好像阵阵急雨,小弦切切的声音好像情人私下的话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夹杂地弹奏,好像那大珠、小珠纷纷掉落玉盘的清脆声音。
音符流动,好像花底下黄莺儿滑动的声音;音符阻塞,好像流水遇到了沙滩,哽咽而不通了。最后泉水又冷又涩,琴音也中止断掉;琴音断掉,暂时歇息。
就在这时,另外有著幽幽的愁绪,暗暗的憾恨产生了出来;虽然是没有声音,境界却更胜过有声音的时候。突然间,音乐又起,就像银瓶猛然破裂,水浆喷涌而出;又像那披甲的骑兵想突破重围而刀枪齐鸣。
乐曲终了,她用弦拨在中心用力一扫,四根琴弦发出一声好像布帛断裂的声音。这时左右所有的船只都静悄悄地说不出半句话来,只见皎洁的秋月正映照在江水的中心上面。
她一边沈思叹息,一边放开拨子、插入弦中:整理整理衣裳、出现了严肃的面容。她自己说:「我本来就是京城女孩子,家就住在虾蟆陵的附近。
十三岁时,我就把琵琶学会了,名字还排在教坊的第一队呢!乐曲弹完,能够让琵琶高手佩服不已;梳好了妆容,常常惹得姐妹们嫉妒不已。五陵一带的豪贵子弟争著送我缠头礼物,弹完一曲,得到的红绡不知其数。
镶著花钿的发拿来打拍子都打碎掉了,鲜血般的罗裙被泼翻的酒弄脏了,也不觉得怎麽样。欢笑快乐的日子,今年过了明年又是;秋月春风,良辰美景就这样随便地度过了。
弟弟远走从军,阿姨又已死去;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的容颜也逐渐衰老下去了。门前冷冷清清地,车马也逐渐稀少了;年纪老了,只有嫁给商人作老婆。
商人看重利益,随意地就别离远去,上个月又前往浮梁去买卖茶叶。他走后,留我一人在江口独守空船,而围绕在船四周围的,就只有那明亮的秋月和寒冷的江水罢了。
深夜里,忽然梦到了年轻时欢乐的种种事情,梦中哭醒,泪水纵横交错,密布在我涂有脂粉的脸上。」 我听到她琵琶的音乐已经叹息不已了,又听了她的这番话,更是一再地感伤叹气!唉!我和她都同样是沦落在天涯里的失意人,偶然相逢,又何必曾经认识呢!我自从去年离别了京城,就被贬谪,而且卧病在浔阳城里。
浔阳这个地方十分偏僻,实在没有什麽好的音乐。一整年来,我都不曾听过佳妙的丝竹乐音呢!我所位的地方靠近湓江,又低又湿,房子的周围绕著黄芦和苦竹。
在这儿早晚能够听到些什麽呢?唉!只有杜鹃声声啼血和猿猴哀哀鸣叫罢了。在春江花开的早晨,秋月皎洁的夜晚,我往往一个人拿起酒,自倾自酌了起来。
这儿那里会没有山歌和村笛呢?只是嘈杂吵闹,听不入耳罢了。今晚听了你弹琵琶的音乐,有如听到仙乐,两耳都暂时清爽了许多。
就请不要推辞,再坐下来吧!也让我来为你做一首《琵琶行》的诗歌吧! 她有感於我所说的一番话,站立了许久,随后退入座位、弄紧弦轴,琵琶弹得更加地急切了。曲调凄凄哀怨,不像先前的音乐,满座所有人听到后,都掩面哭了出来。
座中是谁掉下的眼泪最多呢?就是那整幅青衫都已被泪水浸湿了的江州司马(白居易我)啊。
9. 白居易的琵琶行赏析
1、题材 《琵琶行》写的是现实题材,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 2、结构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
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 ”,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艺术特征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尤其是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
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
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白居易琵琶行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