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中的名句谈谈树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2. 诫子书的赏析 佳句 美词
诫子书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1.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3.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冶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1)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王洪喜书法作品《诫子书》(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4)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5)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7)致远:实现远大目标。(8)广才:增长才干。
(9)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怠惰。
(10)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1)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3)驰:消失、逝去。(14)日:时间。
(15)遂:于是,就。(16)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7)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18)穷庐:破房子。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 与诫子书这篇文章相关的名言警句
第一句: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第二句: “俭以养德”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品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可以过自由的俭朴生活。第三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第四句: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第五句: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想提升自身价值,必先立大志,然后才是广博才学,学成大业。第六句: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凡事拖延就不可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第七句: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第八句: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九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4. 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中的名句谈谈树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是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