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白羽 《日出》赏析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
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2. 刘白羽的日出课文词句赏析
写文章讲究引人入胜。
我国著名作家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散文。这文章只要你读开了头,就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你,使你不能不读下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味道。
开头,作者用很简洁的语言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登高山看日出。他说,这是从幼时就对他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对咱们读者呢,何尝不是“富有魅力”?因为多数人只有在平地上看日出的体验,登高看到的日出是怎样一种瑰丽的景象,很想知道,这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致读下去。即使曾在高处目睹过日出景象的读者,也巴不得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曾有过的体验,那更得读下去了。
你看,开头这简短的一小节,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使这篇文章也“富有魅力”了。在我们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的时候,接下去,作者却偏偏不写日出,而是写日落,这真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是为什么?当我们继续读下去时,就不能不惊叹作者手笔之妙了。原来在这里作者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日落的妙给读者造成日出更妙的印象。
你看,日落的景象曾让多少古代诗人陶醉,他们留下了多少写日落的美丽诗句。日落,真是富有诗意的美景,但不管多美,总有种“萧瑟之感”;而日出呢,却是“伟大诞生的景象”,是“火、热、生命、光明一起来到人间”的景象。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进了看日出的更高思想境界,为看描写日出作好了思想准备。然而,接下去,作者仍不写他看到的日出,而是说他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机会,只能从书本上间接地去欣赏日出。
无可奈何,我们读者也只好跟着作者先从前人的文章中去欣赏一番。如果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还只是概括地写出了观日出的印象,那么,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出的却是一轮朝阳伟大诞生的景象。
作者所引出的这些描绘,的确是够精彩的,但这毕竟不是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想看到的日出景象,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以此为满足,相反,更想看一看作者所看到的是怎样一种景象了。作者是知道读者这种急切心情的,就该把要写的日出景象托给读者了吧?不,作者还想把读者的胃口再往高处吊一下,让读者的心情更急切些,于是转入了议论,以人们不易发现新生事物作比,指出日出是不会轻易看到的。
而且写了两次“有心看日日不出”的“好机会”。写从印度首都一路经过许多城市来到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表明看日出对他确是有着巨大魅力的事,这个看日出的绝好地方看到的日出定会更壮观,从而我们读者也会在更高层次上从作者笔下领略日出的妙处。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说他只听了一夜海涛,并未如愿以偿,让读者和作者一同体验那份惋惜。接着写他上黄山狮子林看日出,不仅写此处地势之优,而且写这次机会之好,在这样鸟语花香、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就要得偿宿愿了吧?结果,还是碰到了徐霞客那样的遭遇,日出仍未看成。
他写这两次未看成日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遗憾和惋惜,这种心情使我们更巴望看到日出,自然要怀着更浓的兴致读下去了。作者就是这样,一波三折,用掉了一多半的篇幅,让读者心理上三番两次地作了准备之后,才开始正面写日出景象。
这让人想到看京剧,先一拨一拨出来一些“龙套”,最后大将才闪亮登场,这也使我们记起白居易那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作了如此多的铺垫,把读者的期望值吊得如此之高,这也无意间增加了正面写看日出的难度,出来了那么些举旗打幡的,最后出的主角总得有点档次吧!作者是大手笔,他不辜负读者的期望,在前人绞尽脑汁描写日出之后,他又给读者奉献出了更精彩的笔墨。
作者无意间看到日出与前边的有意看日日不出形成鲜明对照,使这“主角”的出场显得不平淡。“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在这里用了“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使这“主角”一“亮相”就光彩夺目。 这样写,使我们在读下边对日出描写之前先进入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接下去,作者从他在异国机场起飞开始,一直写到“向我们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按着时间顺序,层次分明地写出了这次所见日出的瑰丽奇伟的景象。作者的笔触牵动着我们的目光,从上空游动的一丝微明,到深蓝色的晨曦;从一片红云,扩展成一片红海;从墨蓝色的云霞中射出一条金色的抛物线,到一轮火红的朝日喷薄而出,直到整个世界大放光明,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目睹了日出的全过程。
我们见过一些对日出的精彩描写,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作者引出的海涅、屠格涅夫的描写,而如刘白羽写得如此详尽细腻、色彩缤纷的却很少见。作者发挥了他善于写宏伟壮丽景色的特长,调动起各种文学手法,运用了清新庄重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这一本来很难描绘的景象,使这篇文章成为写日出的经典之作。
要说引人入胜,作者真的把我们引到了一个绝胜的境界。然而,作者还要引我们走向更深处,引入一种更崇高的精神境界。
作者面对“光彩夺目的黎明”想到的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色”,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索,也在思索着日出的深刻象征意义,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1981年1月 。
3. 从五个角度赏析刘白羽《日出》
1, 艺术上,透露出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热情的想象多于平静的观察,抒情议论穿插于形象的描绘之中,风格雄浑豪放,画面阔大瑰丽,时代精神强烈。
2, 社会背景上,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为素材,用战士的胸襟和眼光去回顾历史、瞻望未来,笔下总是充满着战斗的激情。
3,文章布局上, 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4,思想内容上, 《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
5,语言表达上,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4. 八年级上册课文《日出》
1.《日出》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先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
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
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
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
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
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
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
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
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
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
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
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再向下看,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