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语言包括声韵美和什么
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近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2. 诗歌语言包括声韵美和什么
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
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
“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
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
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
三曰意对。四曰句对。
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
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近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
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
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
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3. 古代用来形容巧的美字
形容心灵手巧的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金声玉韵,蕙心兰质。--王勃《七夕赋》
3、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新嫁娘词三首》
4、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5、兰质蕙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 --杨虞卿《过小妓英英墓》
6、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赵孟《赠放烟火者》
7、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胡令能《咏绣障》
8、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9、蜀锦谩夸声自责,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罗隐《绣》
10、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
形容巧合的
无巧不成书
歪打正着
4. 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形成的新诗体称为什么
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ze阳平音)的年号,从公元483~493年,共11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
“永明体”这个称谓源出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gu上音);汝南周顒(yong阳平音),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运用时应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被称作“永明声律论”。
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他历仕宋、齐、梁三朝,是名公巨卿兼文坛领袖,又著有《四声谱》,倡导声律理论。
他认为历代文学,文体上虽有发展进步,声律上却未睹其秘;名篇佳作,多为自然天成,虽与音律暗合,实不知其所以然。沈约提出了具体的声律理论、写作法则及其原理,也就是四声法则。
还有必须要避免八病,即: 平头(五言诗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声) 上尾(首句与次句的末一字同声) 蜂腰(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 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声) 大韵(同一联中用了和所押的韵同韵部的字) 小韵(同一联中有同韵部的两个字) 旁纽(一联有两字叠韵) 正纽(一联有两字双声) 作为对五言诗的写作要求,遵循“四声”,避免“八病”,这就是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在。 永明声律论的产生,既受佛学东渐,印度梵文佛经的影响,同时又受我国声韵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独立,文章骈俪化,诗歌进入自觉创作阶段的时代需要和必然产物。
因为“永明体”是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言新体诗,不仅与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一的古诗不同,并且与汉魏时平整的五言古诗也不尽相同,故又称“新体诗”。 永明新体诗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过渡形式,对唐代近体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永明声律论和永明新体诗从产生到现在,文学界对他褒贬不一,南朝的两个文学评论大家对它的态度也不一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表示赞许,而写《诗品》的钟嵘则表示反对。
赞同者重在肯定声律论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中的历史意义,反对者着眼于声律论对诗歌的束缚和因重格律所产生的形式主义的流弊,双方各执一词。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总的来说,永明体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齐梁宫体,是指我国南朝齐梁时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股颓靡的诗风。 《梁书。
简文帝本纪》中记载:“(简文帝)。
雅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齐梁宫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
齐梁时代,虽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但南朝偏安江左,比北朝的社会环境要安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帝君荒诞腐朽,沉湎于酒色。
帝君荒淫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与此同时,声律论和文笔说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的形式趋于独立,文学和诗歌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更为自觉和解放的时期,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
诗歌到底是什么?是要言志还是要缘情?是否要讲究声律?这些新老问题一起摆在了诗人们的面前,诗歌面临着方向上抉择。 终于,在帝王宫掖和其周围狭小的圈子里,传统诗歌及汉魏风骨不敌摇曳的情思与新被发现的声律的诱惑,使诗歌创作走上了一条宣扬色情、表现庸俗情调的道路。
为满足统治者沉迷声色的需要,一些齐梁诗人以声律对偶装饰诗句,表现出绮丽浮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这种风气还同当时的某种理论和帝王的宣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简文帝就曾大力提倡宫体诗的写作,并告诫自己的儿子:“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时“宫体所传,且变朝野”。甚至连当时著名的文人徐陵,还有庾信早年,以及因善于写景炼字,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被杜甫所称道的何逊、阴铿也曾受到宫体诗的影响。
宫体诗发展到了陈后主同江总时代,日益轻薄浮艳,其中象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更成为亡国之音的象征。后来唐代杜牧和李商隐都在自己的诗中对此表达了讽刺。
13、绝句、律诗的成型 绝句可分为古绝句和近体律绝。古绝句除了一首四句这一明显特征外,不讲究平仄、音韵、粘对的法则;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属于形式自由的古体诗;古绝句原称“短句”,也叫做“断句”、“截句”。
绝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六朝,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中所讲:绝句即六朝人所名断句也。
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 至于入唐以后的绝句概念,则指的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七言均四句,有一定的平仄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