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飞鸟集》、《自由在高处》、《平凡的世界》等书中,找优美句子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
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退一步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既你选择。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
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2. 自由在高处的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2011-1-1)《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2011年,该书入选新浪2011年度中国好书榜。
作者简介:
熊培云,熊培云,1973年生,祖籍江西。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南开大学副教授 。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
近年来在《南方周末》、香港《凤凰周刊》、法国《世界报》、日本《东洋经济周刊》等海内外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自由在高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熊培云
3. 送给朋友一本《自由在高处》写着什么
“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
想必是因为切中了时代的某些症结,这条微博很快被转了近千次。不过,谢天谢地,我还不是那个握不住笔的不幸的人。
虽然还不能尽情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也不像《潜水钟与蝴蝶》里的主人公那样只能靠着眨眼睛来写作,但我总还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表达空间撑到了最大,如《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出版。我不曾失去手中的笔,不知道无以表达者的痛苦。
直到那天,当我在塞纳河边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感,一种失去了写作能力的悲哀,我才真正意识到思考与表达对于我来说有着怎样无可替代的意义与欢乐。我知道,如果失去了手中的笔,我将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失去了自由思想的权利,我的生命将不复存在。
4. 送给朋友一本《自由在高处》写着什么
“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
想必是因为切中了时代的某些症结,这条微博很快被转了近千次。不过,谢天谢地,我还不是那个握不住笔的不幸的人。
虽然还不能尽情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也不像《潜水钟与蝴蝶》里的主人公那样只能靠着眨眼睛来写作,但我总还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表达空间撑到了最大,如《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出版。我不曾失去手中的笔,不知道无以表达者的痛苦。
直到那天,当我在塞纳河边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感,一种失去了写作能力的悲哀,我才真正意识到思考与表达对于我来说有着怎样无可替代的意义与欢乐。我知道,如果失去了手中的笔,我将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失去了自由思想的权利,我的生命将不复存在。
5.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展,“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6. 求大神概括一下《自由在高处》这本书的主题内容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7. 鲁迅《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八百字
,今年买了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8.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二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
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
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
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A:没有。Q:为什么?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
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
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
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正如作者所说:“。
9. 《自由在高处》讲了什么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里面有解释这个问题的:先看一个题目: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2),使101-102=1,注意,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挪动一次,而且不能数字对调.很多人都会冥思苦想,偶尔也有想出答案的,但花去了他们很多时间.一切很简单,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成10的平方就行了:101-10?=1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大家都想到左右挪动,陷于一种横向思维,左右思维中,而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个体的维度、神性的维度和时间的维度.世界就像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就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也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顺便说一句,熊培云的这本书还可以,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希望答案能让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