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撰
此联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吴敬梓在描绘扬州大盐商万雪斋居所时写道:“走进了一个虎座的门楼,过了磨砖的天井,到了厅上。举头一看,中间悬着一个大匾,金字是‘慎思堂’三字,旁边一行‘两准盐运使司盐运使荀玫书’;两边金笺对联,写‘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曾应试科举中举人。晚年窘困潦倒,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著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看起来这对联是作者写盐商万雪斋的,实则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扬州万雪斋出身一户盐商家的书童,主人见他聪明,十八九岁上就让他做了小司客,他每年聚几两银子,先是乘经营之便,自贩些盐卖,后来就租顶别人的专利卖盐凭证来经营牟利,几年间挣到四五万两银子,便赎了身、买了房子独自经营盐业,转眼几年就成了巨商。
作者本出身官僚家庭,家境不错。祖辈在明、清两代曾是达官显宦。虽说吴敬梓一支从他祖辈起就已日渐衰微,但他“性耽挥霍”,以至最后连“祖业”也安守不了,田地全卖光了,乡里豪绅把他“传为子弟戒”,亲友对他不理不睬。到晚年,他的生活已近“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的境地。作者借助书中这副对联,说出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深切感受。上联作者通过重复几个“好”字,突出表现“学好便好”的主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者看法不同,认为“读书”和“耕田”只要认真“学好”就是好事。
下联作者则使用“难”字重复,表达出“知难不难”的内涵。创业难,但守业更难,作者告诉读者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事情的艰难,知难而进,难事也就不难了。
这副复字联,能将生活中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明白的哲理语言予以表现,读后令人回味深思。
2. 儒林外史25到30回,好句摘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
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3623665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