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讨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
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
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老子身着袍服,盘腿而座,左手施法印,右手执佛尘,目视远方,沉思悟道。
2. 道教经典语句有哪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 佛曰:“不可云,不可云;”道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方法啦 佛说:“不可以说”或佛说:“不能够说”。
一般是禅宗说的比较多,因为禅宗讲究“悟”,要看你自己的体会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出道的奥秘,从永恒的“有”中可以观察到自然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有相同的来源,但名称却不相同。它们共同叫作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奥秘的大门。
4. 【为什么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而形而上学又研究终极实在
这三句话,其实都搭不上界,即不要扯在一起.为什么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普遍思维模式是《易经》.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老子的【内容】与《易经》有区别,不要按《易经》那套来理解.举例来说,反者,道之动也.而形而上学又研究终极实在?这里的形而上学,是指【抽象】的学问,研究【抽象】的.【抽象】来【抽象】去,那么最终就变成了一个点——终极实在.所以说,从什么样的【终极实在】作为立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又听过这样一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这,只能算是一句【充满辩证哲理】的话.并不是什么理论的【结论】或立场尽管老子之【道】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但上面的三句本身,没有从属关系的.即不要扯在一起.如果觉得满意的话,请选一下那个【满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