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死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死场》全书共有17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萧红用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的悲惨命运。
女主人公贫农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贫病而死。
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 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
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17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是一个粗暴的人,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
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
丈夫不给她饭 吃,不给她水喝,她下身腐烂了、生了蛆虫,整天不停地呻吟、哭叫,就这样活活地烂死了。 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把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遭遇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启发读者去憎恨黑暗的现实社会。
第十一节“年盘转动了”至第十七节“不健全的腿”, 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是驯服地 做亡国奴,被杀害、被掳掠、被强奸呢,还是挺身而起、进行反抗呢?在作品的后半部, 萧红运用一般女性作者难于驾驭的雄健的笔锋,描写了这些被压迫的农民逐步走向觉醒, 起来斗争的故事。 他们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妇 女们被奸污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
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 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 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 家投奔义勇军去了。
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 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人民宣誓的日子,用 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
2.生死场的情节内容,大家来说一下吧
生死场 作 者: 萧红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
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
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
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为《生死场》创作的封面,萧红设计了半黑与半红的图案。
在经典的男性批评家看来,触目的红色是人民的鲜血。而在女性批评家看来,那是女人生产时流的血。
在解读《生死场》的近七十年历史中,民族大义的话语占到了长期的主导。 东北的沦陷使得几乎所有的阅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抗日题材作品。
但是,这样的角度却无法解释年轻的萧红为什么如此迷恋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当然,激进的女性主义为这一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角度。
但是,这亦并不能解释抗日题材在这里的比重。而话剧《生死场》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版本:即民族国家的话语与女性身体的交结。
即在民族国家话语的掩藏之下,关心的是女性身体本身。 对身体阐释由成业与金枝之间的私会开始。
在不名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的身体开始变化,同时连带着羞耻、辱骂、焦虑以及恐惧。她的相好成业,在得知她有了身孕时是诅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争气!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们则是耻笑。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她的想念母亲,成业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体。最终,当她在极度痛苦与屈辱中生下女婴时,她的父亲剥夺了这小生命的生存权。
女性的身体在这里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原本属于人与人之间最欢愉的关系――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被笼罩上了巨大的阴影,而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则是身体的主人――金枝。
赵三,戏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扬言要杀掉二爷(压迫者)、被公认为村里最胆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严与胆气的获得是经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体。在他与王婆关于男人的对话中,既是性行为中丈夫与妻子的对话,亦是习惯观念中的强势男性与弱势女性的一个对白。
田沁鑫显然别有深意。王婆对赵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与野心,一个原来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对女性的征服中获得了力量。
因而一个经典的颇有意味的场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女性)背起了强势的赵三(男性)。女人的声音也是那么明亮而充满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别意味强烈的让人无法忘怀。
而这之后,赵三面对更为强势的“二爷”时那种懦弱、善变、奴性也与此场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监牢里的赵三对二爷感恩戴德,而充满反抗意识的王婆则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并吞下毒药。
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换位后彰显的是剧作的潜在用意――男人赵三的怯懦、苟且与女人王婆的坚韧与清醒。 于女性身体的关注之上,死亡是剧作的一个关键词。
每一次灯笼的点起就会喻示着有人死去。但死亡越来越变得有重量,当一片灯笼同时点起时,死亡开始变得悲壮。
(在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占到了大多数)。 男性赵三、成业以至二里半的觉醒与怒吼,是在金枝被杀害的那一刻。
她是他们的女儿、相好,她的身体是他们的。但这身体要被外力所毁坏了。
这外力如此蛮不讲理,于是,他们不得不起来。换言之,他们――这些村民们的起来,不是因为要亡国、亡村,而在于他们连活下去的最起码的条件都被剥夺了――他们女人与女儿被抢了。
亡国奴的吼声更意识形态了些,或者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 真正能让象蚂蚁一样生活的人们站起来、重新要求获得男性尊严的理由,是因为这女性身体的被杀害以及他们自我身体的死亡将至。
年轻而美丽的女性身体再一次成为符号。她刚烈,没有受到外族男人凌辱,以及最后死在日本人(侵略者)的枪下的结局。
在此基础上,剧中人喊出了死也要有死的法子,要看是怎么死的话。 女人的死在这里被赋予神圣的意义:不当亡国奴。
女性身体在此刻,亦即在民族大义之下获得了完满。这样的结局,是一个讨好大众的结局。
大众乐见这样的结局并为此付出眼泪,因为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他们所能接受的层面。 但是,在小说中,萧红的金枝是活着。
日本鬼子来之前,她为自己日益膨胀的身体与男人无休止的欲望困扰,而日本鬼子来之后,她的处境依然未变,依然要面对需要逃离男性欲望、骚扰以及侵害。 无论是日本鬼子,还是成业,在民族国家之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男人。
萧红从女性身体的角度表达了对生死、对男性以及民族国家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民众真正觉醒的质疑。 在民族国家的话语中,田沁鑫在最后一刻让金枝――那年轻的、痛苦的、焦虑的、不安的身体在敌人的刺刀下倒下,高昂且悲壮。
3.呼兰河传好词好句5
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雨水洒下来
好词。
微风吹过?shareid=1483042479&uk=540673572" name="请无视此附件_20140323084636; 白霜铺地 玉霜满地  ,雨帘斜了,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 晨霜晓露  、墙壁; 寒霜逼人
电闪雷鸣 闷雷低沉 雷声滚滚 晴天霹雳 雷雨交加 雷声轰鸣 雷电大作 淅淅沥沥 大雨淋漓 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狂风暴雨 骤雨大作 雨急似箭 疾风暴雨 暴雨狂风 瓢泼大雨 雨帘悬挂 电似火龙
好句,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
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 薄霜铺地  。
追问 是5-7章的吗?
4.花开十年,好词好句
《萧红十年集(1932-1942)(上)》和《萧红十年集(1932-1942)(下)》继鲁迅之后,萧红是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灵魂的皈依。她的善的爱、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而且,这与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专制性,以及社会不公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显示着一种人性的深度。当她以书写的方式表达着所有这些的时候,无视任何范式,而创造出了极具个人特质的自由的风格。在她的一百余万字的文学遗产中,至少有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堪称经典之作。
许先生用筷子来回地翻着楼下的饭桌上的菜碗里的东西,菜拣嫩的,不要茎,只要叶,鱼肉之类,拣烧得软的,没有骨头没有刺的。
5.生死场的作品鉴赏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它的发表,标志着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对坚定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该书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现代民族意识是民族觉醒的前提,没有民族意识,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及其胜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艰难的,《生死场》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过程,我们也应该强调,文学在现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不仅描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且这一小说的写作、出版、传播本身,也是现代民族意识宣传与社会动员的一部分。 鲁迅: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生死场》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它预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6.读生死场后想到的成语
醉生梦死zuì shēng mèng sǐ
[释义]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语出] 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近义] 花天酒地 纸醉金迷 灯红酒绿
[反义] 兢兢业业 节衣缩食 厉行节约 省吃俭用 粗茶淡饭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花天酒地”有别:~侧重于形容昏沉颓废;多指人;“花天酒地”侧重于形容荒淫腐化;多指生活。
[例句] 有志之人不应该~;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英译] sleep away one's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