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虫记》螳螂捕食这一章的读后感悟
《昆虫记》里有一篇文章是专门讲讲螳螂的,使我对螳螂这种昆虫有了全新的认识。古人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螳螂却是个强者。
首先,螳螂很聪明。它筑的巢穴洞口都是朝南的,这样便于卵宝宝们吸收阳光,快快成长。而且,螳螂妈妈会把卵放在最接近洞口的地方,便于螳螂宝宝能够快速地离开巢穴,离开生死线。
其次,螳螂很勇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任何昆虫甚至是个头比自己大得多的灰蝗虫,它也毫不畏惧,勇敢战斗,直到吃掉对方。
最后,螳螂还是个生态平衡系统的扞卫者。刚出生的小螳螂一律成了蚂蚁、壁虎、野蜂等动物营养美餐,为他们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母螳螂产卵上千,最终只能存活一到两只,所以,年复一年,螳螂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了解了螳螂之后,让我感触很深。我们人类既要学习螳螂的聪明、勇敢,更要向螳螂学习,做一个对自然环境有用的人,而不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人。我们要保护绿化,爱惜水源,而不能乱砍乱伐,人为地去破坏坏境。
2.《螳螂捕食》主要内容
夏天,蜻蜓在荷花中穿梭飞舞,蝉在柳树枝头鸣叫。
螳螂从树叶中爬出,探头窥视,悄悄地朝蝉的方向爬去。蝉已察觉,但镇定自若。
当螳螂在背后举刀欲斩时,蝉振翅飞去。又一日,蝉在榆树枝头鸣叫。
一张树叶在慢慢地朝前爬动。黄雀飞上枝头整理羽毛,它发现树叶在向蝉的方向爬动,知道其中有鬼,就密切注视着。
螳螂驮叶伏行,接近蝉,这次蝉毫不察觉。螳螂迅速举刀向蝉猛砍,蝉被击中,吱吱直叫。
正当螳螂在为自己的胜利高兴时,黄雀突然向螳螂猛扑而来,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时从树洞中突然钻出一只紫貂,又向黄雀扑去。
3.昆虫记
捕食蝗虫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
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
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
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
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
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
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
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
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在蜘蛛捕捉食物、降服敌人的时候,它通常采取的办法是:首先,一上来便先发制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手中了毒,自然也就没有了力气,也就不能继续抵抗防卫了。
先下手为强嘛!与此相同的,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也是首先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受了一顿狂轰乱炸的痛捶之后,再加上先前万分的恐惧,蝗虫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慢慢地迟缓下来。
也许是已经被打蒙了的原因吧。这种办法既有效又非常的实用。
螳螂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屡屡取得战斗的胜利。无论是杀伤并食用和它一样大小的动物,还是对付比自己还要大一些的昆虫,这种办法都是十分有效的。
不过,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就是这么一只小个儿的昆虫,竟然是一种十分贪吃的动物,能吃掉这么多的食物。 捕食黄蜂那些爱掘地的黄蜂们,算得上是螳螂的美餐之一了,因此常常受到螳螂的光顾。
螳螂经常出没于黄蜂的地穴附近。因此,在黄蜂的窠巢近区看到螳螂的身影屡屡出现,便不足为奇了。
螳螂总是埋伏在蜂窠的周围,等待时机,特别是那种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机会。为什么说是双重报酬呢?原来,有的时候,螳螂等待的不仅仅是黄蜂本身,因为黄蜂自己的身上常常也会携带一些属于它自己的俘虏。
这样一来,对于螳螂而言,不就是双份的俘虏,双重报酬了吗?不过,螳螂并不总是这么走运的,也有不太幸运的时候。有时,它也会常常什么都等不到,竟无功而返。
主要原因是,黄蜂已经有所疑虑,从而有所戒备了,方让螳螂失望而归。但是,也有个别掉以轻心者虽已发觉但仍不当心的,被螳螂看准时机,一举将其抓获。
这些命运悲惨的黄蜂为什么会遭到螳螂的毒手呢?因为,有一些刚从外面回家的黄蜂,它们振翅飞来,有一些粗心大意,对早已埋伏起来的敌人毫无戒备。当突然发觉大敌当前时,会被猛地吓了一跳,心里会稍稍迟疑一下,飞行速度忽然减慢下来。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螳螂的行动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于是,。
4.《昆虫记》的好句子摘抄加赏析的,越多越好
螳螂 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5.《昆虫记》中《螳螂捕食》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捕食蝗虫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在蜘蛛捕捉食物、降服敌人的时候,它通常采取的办法是:首先,一上来便先发制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手中了毒,自然也就没有了力气,也就不能继续抵抗防卫了.先下手为强嘛!与此相同的,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也是首先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受了一顿狂轰乱炸的痛捶之后,再加上先前万分的恐惧,蝗虫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慢慢地迟缓下来.也许是已经被打蒙了的原因吧.这种办法既有效又非常的实用.螳螂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屡屡取得战斗的胜利.无论是杀伤并食用和它一样大小的动物,还是对付比自己还要大一些的昆虫,这种办法都是十分有效的.不过,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就是这么一只小个儿的昆虫,竟然是一种十分贪吃的动物,能吃掉这么多的食物. 捕食黄蜂 那些爱掘地的黄蜂们,算得上是螳螂的美餐之一了,因此常常受到螳螂的光顾.螳螂经常出没于黄蜂的地穴附近.因此,在黄蜂的窠巢近区看到螳螂的身影屡屡出现,便不足为奇了.螳螂总是埋伏在蜂窠的周围,等待时机,特别是那种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机会.为什么说是双重报酬呢?原来,有的时候,螳螂等待的不仅仅是黄蜂本身,因为黄蜂自己的身上常常也会携带一些属于它自己的俘虏.这样一来,对于螳螂而言,不就是双份的俘虏,双重报酬了吗?不过,螳螂并不总是这么走运的,也有不太幸运的时候.有时,它也会常常什么都等不到,竟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是,黄蜂已经有所疑虑,从而有所戒备了,方让螳螂失望而归.但是,也有个别掉以轻心者虽已发觉但仍不当心的,被螳螂看准时机,一举将其抓获.这些命运悲惨的黄蜂为什么会遭到螳螂的毒手呢?因为,有一些刚从外面回家的黄蜂,它们振翅飞来,有一些粗心大意,对早已埋伏起来的敌人毫无戒备.当突然发觉大敌当前时,会被猛地吓了一跳,心里会稍稍迟疑一下,飞行速度忽然减慢下来.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螳螂的行动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于是,黄蜂一瞬间便坠入那个两排锯齿的捕捉器中--即螳螂的前臂和上臂的锯齿之中了.螳螂就是这样出其。
6.结合昆虫记说螳螂捕食的的作战计划
书名:《昆虫记——螳螂》作者:法布尔【法】主要内容:《昆虫记》是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这篇主要写螳螂。
螳螂在法国,人们称它为“祷上帝”,拉丁文名为“修女袍”。螳螂专吃活食,它是昆虫界和平居民的老虎,昆虫中没有谁比它更难对付。
作者把螳螂养在家中,对它的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螳螂休息时的架势、它的外貌、整个身躯和捕食过程描写得很细致。让你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螳螂。
好词好句:悄无声息、黯然失色、仪态万方、怪模怪样、凶神恶煞、典雅优美、无拘无束、大手大脚、活蹦乱跳、望而生畏、津津有味、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狼吞虎咽、心满意足、锲而不舍。在烈日烤炙的草地上,有一只仪态万方的昆虫,半昂着身子庄严地立着。
只见它那宽阔薄透的绿翼像亚麻长裙似的掩在身后,两只前腿可以说是两只胳膊,伸向天空,一副祈祷的架势。它甚至不乏其典雅优美。
因为它体型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它没有张开如剪刀般的凶残大颚,相反却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来啄食的。
小腿与大腿有关节相连,伸屈非常灵活,它也是一把双排刃口钢锯,齿刺大腿上的钢锯短些,但数量、更密。老虎钳宛如手臂内弯似的,夹紧猎物,这就算大功告成了。
蝗虫、蚱蜢或其它更厉害的昆虫,一旦夹在那四排尖齿交错之中,便小命呜呼了。这黑的圆点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点,再加上那些象牙质的纤细凸纹,是它战斗时的法宝。
平时是密藏着的,只是在打斗时为了显得凶恶可怕,盛气凌人,才展露出来。这篇的每词、每句、每段,都是好词、好句、好段。
光四字成语都有十六个,写得引人入胜,让你兴趣盎然。使我不仅对螳螂有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只有对周围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小小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螳螂捕食这篇文章里的佳句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