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绛散文干校六记好词好句
1.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
2.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3.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4.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
5.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
6.补了一条裤子,坐处象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2. 《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情感及语言特色
主要内容 小引(钱锺书)一、下放记别 二、凿井记劳 三、学圃记闲 四、“小趋”记情 五、冒险记幸 六、误传记妄 在这部文集中,作者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干校奇景”,将动乱年代各种不合常情的甚至是令人辛酸的故事以一种“正常”的口吻平静道来,虽然记述的都是日常小事,但却从另一种角度凸现了“文革”的荒唐和极大的悲哀。
情感 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每多言外之音。尽可能的把积极的一面展现给我们,把欢笑带给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在困境中寻找相符之物。
语言特色 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幽默,总是在冷静的叙述中,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
3. 对《干校六记》的点评
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是近年来公认对“文革”描写角度独到的文集。在这部文集中,作者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干校奇景”,将动乱年代各种不合常情的甚至是令人辛酸的故事以一种“正常”的口吻平静道来,虽然记述的都是日常小事,但却从另一种角度凸现了“文革”的荒唐和极大的悲哀。比如:当第一批下放人员整队而出时,“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何其芳用自己的大漱口杯去食堂买了一份鱼,“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
然而,作者没有在这些描写上过多停留,其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则是这一群知识分子特别是作者本人与其丈夫钱钟书先生对这一环境的认同,以及在认同了之后渐趋“正常”的日常生活画面:钱钟书先生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到村上邮电所去领取报纸、信件、包裹等回连分发”;杨绛的专职是看守菜园,防止当地的老百姓——“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偷窃“干校”的劳动果实。他们默默地、无怨无悔地、尽心尽力地从事着“班长”分派给他们的任务,仿佛他们所干的一切,他们现在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劳动学习等等,都是天经地义的,本该如此的。因此,当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最初所感受的,仿佛仍是某种正常的生活情状。然而,当意识到作家所描绘的这些生活情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极其荒唐而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上时,文本所蕴涵的那种无可言说的悲哀,或作家所流露的那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所包孕的异常丰厚的、复杂的意味也就破空而来。
杨绛的散文浸透着浓郁的悲喜剧因素。具体地说,是充满了一种力图以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她尽量用喜剧语言冲淡残酷的岁月记忆,减弱沉重的精神压力。她喜欢用短句子,像讲故事似的又穿插 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还包括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对话情态、闲趣琐状,充分表现了一个家庭的和乐风范,而对生活中存在的悲剧,却只是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叙来,丝毫看不到抱怨和泄愤的企图。杨绛不希望读者随受她的痛苦,而读者却恰恰能从她的作品中读到无需言喻的生活体验。
从整体的美学效果上来看,杨绛的散文和同一时期的多数“老年作家”一样,呈现出一种活淡、平和、睿智的风格。在艺术上,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幽默,结构安排比较机智,开合自如,技巧运用娴熟,不着痕迹,处处“随心昕欲”,又处处颇具匠心地洒脱与严谨。总是在冷静的叙述中,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
4. 体会《干校六记》中平淡的文字下巨大的情感内涵
看完《干校六记》,忽然觉得文革的黑暗却还是压不住真正的光明,即使在压迫的现实面前,杨绛还是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平常心、乐观主义,即使是在难以果腹的时代,还有一份温情存在,那就是对生活的期待,对丈夫钱钟书的眷恋。
两人虽都被下放,但是心态却是相差较大的,钱钟书说:“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这本书记录了杨绛钱钟书夫妇在文革其间被下放到干校时所作的六篇日记。那个年代的作品大多有一种分明的集体烙印,对阶级情感的申诉或对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申冤似的重现。但《干校六记》却不讲这些。它讲杨绛替钱钟书收拾行装,拆了一张木床寄去,口吻略带些得意;讲和伙伴一起劳动,忽然体会到“我们”这个词的阶级色彩;讲一场泥浑的雨,有些小懊恼;讲一条从小追随他们夫妻的土狗心怀动容;讲钱钟书为她解的梦睿智俏皮……原本是无比沉重的话题,却在杨绛笔下变得轻松随意甚至有些妙趣横生。
最有感触的是本书的第五记“冒险记幸”。大雨滂沱的一天,杨绛想念丈夫钱钟书,便在这满地泥泞之中冒险去见钱钟书,路上的危险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丈夫颇感意外,杨绛却只留下一句“我就是来看看你”,便又风雨兼程地赶回去。平淡的语言,却包含着深切的感情。书中写道,在下放的日子里,他们只能在菜园里见见面,然后就只是断断续续的书信,在那个混世里,却依存着这低到尘埃的幸福,何尝不像是一张漆黑的纸面上的一抹白呢?
低到尘埃的幸福,并不只是爱情。对生活、对事物的热爱和一颗平常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第四记“小趋记情”中写道小狗“小趋”在人与人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夫妇二人却与这只小黄狗产生了一段真挚的感情。这或许是对人吃人的社会的一种嘲讽,但同时也是度日如年的生活中一抹卑微却又情深的幸福。
《干校六记》以整个时代背景的惴栗荒谬烘托出人们如蜉蝣、蝼蚁的无助和渺小,但杨绛又以之记情,点滴可见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的鹣鲽情深,仿佛这悲剧里还能滋长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温情仿佛黑暗中的微光,让人不至于过度绝望。
钱钟书在小引中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干校六记》同样是众多同时期文人作品之一,但却是那黑暗当中一抹白。文字只是人心的旁白,没有杨绛超出常人的心态,是不会这样一部发光的作品的。
正如乌云也会有银边,黑夜也会有耀星。正如张爱玲所言,“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即使是在看不见的日子,也可以有卑微的幸福,但那一丝丝的幸福,却可以开出花来。杨绛的《干校六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困境的哲学书。
再苦口的药,我们也可以当做美酒来品,这便是杨绛教给我们的道理,叫做低到尘埃的幸福。
5. 干校六记怎么样
最近受了一些打击,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于是,当近来工作清闲,情绪稳定,买了一些书,闲里偷闲开始阅读起来。
忘了是什么原因首先选择杨绛先生的书目。开始还担心好久没看过书,大脑会不适应,精神可能不太集中。
不过经典好书会自动吸引你进入营造的情境。半天下来,全神贯注地看完了这本书。
干校六记题材仿照浮生六记,钱钟书在序中说他挺不喜欢浮这本书,不知是为什么。文革是多么惨痛的历史记忆,很多书中说是史无前例地浩劫,各种人性丑陋,各种魑魅魍魉都上演,经历过的人每每要控诉,要倾诉,在他们心中这是无法触摸的痛,而作为后辈的我们听或读他们讲诉的这个时期的故事时,所有的感触都像隔靴搔痒,进入不到灵魂深处。
对他们来说,写出来的故事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对于作为读者的我们来说起初还行表示点同情,挤出点眼泪,但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就觉得其好似祥林嫂,好烦。 杨绛先生写的这本书却出奇的有趣,任何时候你看这本书都会有兴趣,她并没有向你哭,向你喊,她有多苦,她受了多少罪。
只是一些寻常琐事,和一些生活上的小插曲,平平淡淡叙来,舒舒缓缓说出,颇有些趣味。初看不出有多少情绪的波动,但在那平静的表面下却涌动着情感的波潮。
她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三言两语就带过,这是历经沧桑睿智的老人该有的态度。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不需要他人的怜惜。
6. 干校六记 内容简介
《干校六记》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该书共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散文,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与钱钟书等人被下放到河南息县、明港干校期间的生活。
该书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革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体现了杨绛对干校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文革的批判反思精神。 《干校六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怨而不怒”的宗旨。
杨绛和钱钟书的遭遇,虽然比不少受批斗的知识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一种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费,杨绛谈到这段经历,并没有激情的呐喊。虽然说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每多言外之音。
此外,书中写夫妇之情十分细腻,这种情,也是在字里行间表达,而没有那么激情的宣言。六记中,杨绛处处显出对钱钟书的关怀和了解。
在《冒险记幸》中,为了见钱钟书一面,杨绛便独自冒险前往。在回忆中这些险境写得稀松平常,但如果设身处地,回到当时境况,命悬一线的险状,令人不寒而栗。
《干校六记》中记叙的多是生活中的凡人琐事,点滴感悟,其中蕴蓄着的是人事变迁,命运沉浮,从琐碎的小事中思索人生,躬身自省,有作为知识分子理性的智慧,有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待苦难和命运不公的宽容与悲悯。 扩展资料 《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均源自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
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
弥漫全国的,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局面。 1969年,同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绛、钱钟书与其他知识分子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
1969年11月,文学所的钱钟书被下放至河南的干校。1970年7月12日,杨绛所在的外文所“连队”动身下干校,夫妻二人得以见面。
1972年3月,北京叫学部干校遣送第二批“老弱病残”回京,其中便包括杨绛与钱钟书。 1981年,杨绛从河南干校回京8年后,回望两年多的干校生活,写下散文集《干校六记》。
文革其间多少大事,但杨绛在该书中独记“小事”。她说那番往事是她一生难忘的亲身经历,也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一段历史,别人的传说都不详、不尽、不实。
她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公之于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校六记》。
7. 干校六记的内容简介
“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
1969 年11 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
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
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第二记是“凿井记劳”。
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
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
这种对农民的轻轻讽刺,当然是在文革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宣之于口的。第三记是“学圃记闲”。
在干校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或者是担尿挑粪等知识分子从来不会主动接触的劳动。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第四记是“小趋记情”。
“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这头瘦弱的小狗,因为得到杨绛和钱钟书的一丁半点食物救济,就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
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有人传话说,他们走后,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处寻找。
钱钟书说,那狗也许“早变成了一堆大粪了”,杨绛则认为,“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人与狗的境况何其相似?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
其中一次,杨绛在满地烂泥的雨天只身奔去看钱钟书。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几经磨难,冒险过河,总算到了钱钟书的宿舍门口,钱钟书大感惊讶,急催杨绛回去,杨绛也只是逗留一会,又只身而返,路上的危险也就自不待言了。
杨绛这种“私奔”,当中包含了多少情意?这种情意用平常的语调道出,也就更见深厚了。第六记是“误传记妄”。
一次钱钟书听闻自己将获遣送返京,结果只是谣传。杨绛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问题,便问钱钟书,当初如果离国,岂不更好,钱钟书斩钉截铁的说不,他引柳永的词自喻,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幸而二人最后还是一起获准返回北京。
8. 读干校六记的心得体会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怨而不怒”的宗旨。杨绛和钱锺书的遭遇,虽然比不少受批斗的知识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一种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费,杨绛谈到这段经历,并没有激情的呐喊。虽然说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每多言外之音。如“小趋记情”一章,隐然处处以狗和人相对照,人不如狗的婉讽跃然欲出。那种乱世中人与狗互相依傍的情意,也令人感动。又如“凿井记劳”一章,对农民似有所不满,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对农民或“农民性”的鄙视,无异落入“唯阶级论”的窠臼。作者想说的,其实是人的贤愚好坏,并不应由其出身阶级等先天因素来决定。
此外,书中写夫妇之情十分细腻,这种情,也是在字里行间表达,而没有那么激情的爱的宣言。在这六记中,杨绛处处显出对钱锺书的关怀和了解,在“冒险记幸”中,为了见钱锺书一面,杨绛便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险,在回忆中这些险境都写得稀松平常,但如果设身处地,回到当时境况,命悬一线的险状,其实令人不寒而栗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