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癖3处佳句赏析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实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注释】:
你想过吗,蛇竟然有这般的怯生、沉静、矜持、执着?倒真让我想念了。
【作者小传】: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论著《杜甫传》等。
2.书癖读书笔记600字
书癖读书笔记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
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根据我的经验,人之有无读书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已见端倪。
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是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见识。
随着年龄增长,所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书的兴趣则始终不衰。现在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读书癖好的人。
有读书癖好的人所读之书必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专业发生浓厚的兴趣,做出伟大的成就。
英国哲学家罗素便是一个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惟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让人喜欢的。不过,我认为这句话主要还是说自己的感觉: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你就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我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
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
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3.阅读忆读文,书癖,书的抒情读后感200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4.鉴赏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你最爱的人, 最爱你的人,还有个就是是共度一生的人. 首先会遇到你最爱的人,然后体会到爱的感觉; 因为了解被爱的感觉,所以才能发现最爱你的人; 当你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2623335经历过爱人与被爱,学会了爱,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 也才会找到最适合你,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
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 而最长久的,偏偏不是你最爱也不是最爱你的, 只是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 你,会是别人生命中的第几个人呢? 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他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 可是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 他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 同样的,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假装爱你 。
当一个人不爱你要离开你, 你要问自己还爱不爱他, 如果你也不爱他了,千万别为了可怜的自尊而不肯离开; 如果你还爱他,你应该会希望他过得幸福快乐, 希望他跟真正爱的人在一起,绝不会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经不爱他了, 而如果你不爱他,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变心呢? 爱不是占有,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著你; 真正的感情是两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也就是没有丝毫要求。 毕竟,感情必须付出,而不是只想获得; 分开是一种必然的考验, 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 真爱是不会变成怨恨的。
所以到底 是要选 择哪个要相信缘分,一切顺其自然。
5.读书的癖好文/周国平①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
答案:解析: 1.文中指对读书的特别爱好。
2.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做到真正爱读书远比读什么书更重要。 3.示例:采用了举例论证。
以罗素的例子说明“有读书癖的人更爱读‘无用’的闲书,而这并不妨碍他对专业的兴趣”的道理。 4.由上文谈读书的癖好与刻苦学习的区别过渡到谈读书癖好养成的标准。
(意近即可) 5.要点:从此句看来,作者并未完全否认课堂学习的的作用,此处更强调课外的读书对人成长的益处。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就“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或作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6.【诗歌鉴赏(6分)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1.“空”字表明月色明朗,诗人却无心欣赏。
(1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此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伤感。
(1分) 2.“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
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 分 析:解答此类题,可抓住关键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来分析,关键词有:“空”字,是白白地,表明了诗人无心欣赏月色;“竟晓”竟然到了天亮,暗示了诗人辗转无眠的情形;由此可得出诗人的孤独伤感;从情与景的角度,诗人的情感已寓于夜色的景物描写中,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分 析:由题干的“包”可知,“异乡多远情”中的“情”是多方面的,因此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这首诗大意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其它诗句分析。
由“异乡”“远情”可体会出诗人客居他乡,自然有飘零孤独之感;“病”“家贫”表现了诗人对家人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之情;“春花自落”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叹;“故人天际行”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古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