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1、千古名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翻译: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
3、附诗:
商山早行
(1)作者:温庭筠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5)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赏析
(1)《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商山,又名尚阪、楚山,在现陕西省商州市东南.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2)首联提挈全诗.清晨起来,院子里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旅客们要驾车上路了.他们可能一夜都没休息好,想到新的一天的奔波又要开始,心中不免又升起了一阵思乡的悲苦之情.作者紧扣题目,写出早行情景后,接着点明了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一个“悲”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3)颔联全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作者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4)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此联对仗工巧,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5)尾联所写乃是清晨在征途中回忆昨晚的梦境.早行的情景使诗人想起昨晚梦中的故乡杜陵,那里已是春光满园了,成群的野鸭、大雁挤满了暖暖的池塘,嬉戏游玩.这些残留的印象,更衬托出诗人对长安的留恋,对人生之路的无奈.因为昨晚的他在茅草砌成的房子里歇脚,此时的他正在凄清的山路上奔波.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6)统观全诗,不过是抒写旅途景物和个人的生活感慨,但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巧状早行难言之景,尽抒羁旅思乡之情,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2.《商山早行》中哪一句表达了思乡之情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
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
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
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
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 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
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
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 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
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
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
3.商山早行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简析: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商山早行》
温庭筠(晚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白话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扩展资料:
《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4.商山早行的意境和描写景物的作用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歌鉴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5.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仅用几个意象就生动形象地勾勒了一幅
用六个意象具体地描绘了一幅旅人早行图。
《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6.商山早行每一句意思
商山⑴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⑶(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⑷。
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
2注释译文编辑
词语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