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明的碎片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
人类学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我们的一切举止作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
它们理所当然地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的生存本能。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做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是笑声和枪声。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在“文革”初期“破四旧”的熊熊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还没有等他说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他原以为还有一个文化价值上的起码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固然,这些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举目四顾,原以为有前提而事实上没有前提的实例比比皆是,只不过性质完全不同于杀人放火这样的特例罢了。
2.文明的碎片
文明的碎片 作者: 余秋雨 ISBN: 9787531313199 [十位: 7531313197]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94 简介 ······ 布老虎丛书。
部分内容与作者的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重叠。 部分欣赏。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
人类学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我们的一切举止作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
它们理所当然地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的生存本能。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做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是笑声和枪声。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在“文革”初期“破四旧”的熊熊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还没有等他说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他原以为还有一个文化价值上的起码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固然,这些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举目四顾,原以为有前提而事实上没有前提的实例比比皆是,只不过性质完全不同于杀人放火这样的特例罢了。
举一个最没有法律价值的例子吧。报载,有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求来请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帮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
小学生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而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坐位早已被大人们抢走。 ——车上的大人们怎么了?怎么会卑劣得如此一致?堂堂七尺,衣冠楚楚,却一起丢失了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我们的愤恨,也只有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发生,没有前提,你再愤恨他们也无动于衷。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下车呢?因为他们还有前提。孩子有前提而大人没有前提,可见这里有一个失落过程。
失落在何时何处?记得上海一家电台曾为此而开了一次讨论会。 讨论会上,一位乘客说,他过去遇到类似情况时也曾下来推过车,但公共汽车一旦被推动就直驶而去,把推车人丢在半道,一次两次,大家就吸取教训,不愿推车了。
这显然是一个理由。我本人也遇到过推动了车却被丢下的恼人事情。
于是再找司机参加讨论,一位司机说,车好不容易发动之后要开一程才能停下,看看那些推车人追不上也就不停了…… 全有理,每一个理都说得通,但这些理的总和却是卑劣。这说明,社会上万事万物各自的理由组合不成文明。
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然而,这种超越、协调、普及、提醒都是软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以上这个事件证明,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这便决定,文明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困苦、甚至是忍辱负重的过程。
孩子们推车,我想,要感谢他们的老师,感谢安徒生和诸多美丽童话的构建者,也要感谢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自己有可能已成了不肯推车的大人,但他们心底还会埋藏着一个有关善的梦影,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高于自身的品行。熙熙攘攘的大街,人类拥挤的河道,生命密集的走廊,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推动着一群躲在钢板里的表情漠然的大人,这件事实在是一种会让人思虑再三的象征性造型。
人类的童年和成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构?文明的建造和失落,竟是如此快速?我们不能不惶恐,今天欢天喜地地推着车的孩子,会不会过几年也成了不推车的一群?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难道只会教会他们剥除文明? 剥除文明的最后结果,就是容忍邪恶,无视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类历史上一切由人类自己造成的悲剧,大半由此而生。
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人们能做的极致,也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
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义的基石、文化的共识、理性的入门,也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常情常理。没有这一切,社会无以构成,人类无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应该来参与构建文明前提的事业。
当然很吃力,就像那些孩子,推不动还要推,推动那么多漠然者,推动那么大的一个钢壳子,在闹市间缓缓前进。是示范,也是自救,因为有那么多的理由诱使我们成为不推车的一群。
推了,也就有了一个自我定位,即便今后背弃,也不会像别人那样轻易。 但是,文明的火种会不会在漠然者的心头重新点燃?文明的前提会不会使他们悄然收起振振有词的各自理由?具体说来,我们的一切文化行为会不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真正的积极反应?这正是我多年来最为苦恼的难题。
去年在哈尔滨。
3.谁有余秋雨《文明的碎片》一书的附录
一九九四年春天一个寒冷的雨夜,我与《文汇报》记者徐 民先生在上海好望角宾馆相邻而居。
直到深更半夜,徐先生还坐在我的房间里询问我一些问题。 徐先生问:“这些年海内外对你的散文评论很多,你如何评论自己在当代中国散文界的地位?” 我笑道:“为了免除作前后左右比较的苦恼,能不能允许我不把这些东西称作散文?现在被收入散文选的古代人书信和外国人讲稿,当初一定不是作为散文来写的吧?” 我说的是真话。
现在我们周围的这个界那个界,已渐渐从以前的专业结构序列转化为人事关系网络,但不管是序列还是网络,我都觉得头痛。序列晾人,网络缠人,不小心一脚踩进里边,麻烦甚多。
我为了谋生已经踩踏过好几个“界”,总是蹑手蹑脚地进去,又步履沉重地躲开,好不容易躲出了一点自由和松快,何苦又一头钻进散文界里边去?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这些年来,这种文化感受越来越强烈,如鬼使神差一般缠绕心头。
奇怪的是,虽然强烈却无以名之,因此也无以尽之,写了一篇觉得不够又写一篇,从《文化苦旅》系列写到《山居笔记》系列,老想不写却还在写。 ——我把这些意思告诉了徐甡民先生。
徐先生说:“我觉得你的这种文化感受有多重主题,但又觉得其中有一二个主题是频繁浮动的,你能约略归纳一下吗?” 我沉默了,回想着这些年的自己。是啊,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题材和主旨,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结线是什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样的精神标准把这么多陈旧的故事快速召来又依次推出的呢?说到底,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指令,使我坐立不安? 此时已是下半夜,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
这个宾馆不知为什么起了“好望角”这样一个让人动心的名字,我一走神就觉得自己身处非洲南端的航海要道上。风雨交加的海天间应该有一座影影绰绰的灯塔吧,射出的光亮在黑雾白浪间明灭闪烁。
我回过神来对徐甡民先生说:“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 徐民先生读过我的大多数文章,赞成我的这一表述。
二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人类学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
我们的一切举止作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它们理所当然地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的生存本能。
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做存在。
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是笑声和枪声。
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在“文革”初期“破四旧”的熊熊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还没有等他说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
他原以为还有一个文化价值上的起码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固然,这些都是特例。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举目四顾,原以为有前提而事实上没有前提的实例比比皆是,只不过性质完全不同于杀人放火这样的特例罢了。 举一个最没有法律价值的例子吧。
报载,有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求来请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帮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而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坐位早已被大人们抢走。
车上的大人们怎么了?怎么会卑劣得如此一致?堂堂七尺,衣冠楚楚,却一起丢失了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我们的愤恨,也只有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发生,没有前提,你再愤恨他们也无动于衷。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下车呢?因为他们还有前提。
孩子有前提而大人没有前提,可见这里有一个失落过程。失落在何时何处?记得上海一家电台曾为此而开了一次讨论会。
讨论会上,一位乘客说,他过去遇到类似情况时也曾下来推过车,但公共汽车一旦被推动就直驶而去,把推车人丢在半道,一次两次,大家就吸取教训,不愿推车了。 这显然是一个理由。
我本人也遇到过推动了车却被丢下的恼人事情。于是再找司机参加讨论,一位司机说,车好不容易发动之后要开一程才能停下,看看那些推车人追不上也就不停了…… 全有理,每一个理都说得通,但这些理的总和却是卑劣。
这说明,社会上万事万物各自的理由组合不成文明。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
然而,这种超越、协调、普及、提醒都是软性的,非常容易被。
4.关于文明的佳句
文明是璀璨历史星河里的明星,铺开了新的篇章.
文明带来了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希望与追寻.
在历史的长河里,文明就是那生命的长河,是滋润的雨露.
您用爱心献给我,我用诚心祝福您
诚实守信,做人自信
天道酬诚,人道酬信
说一不二,实实在在
说一是一,做好点点滴滴
你诚我真,诚实守信做好人
诚信明礼,表里如一
诚实做人,诚信待人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一句抱歉,可化解淡如茶水的隔膜;
一句感谢可凝结成浓如黑啡的恩情.
立志 师为园丁,学生为草;
不愿成花只因草之默默向上,顽强不息.
礼仪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礼仪 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肇中是你我美丽的家园,文明又是最单纯的美,就让我们手连手,心连心,同心协力共创属于我们的文明之家 vgafjkdl
5.余秋雨作品中的佳句
将说得准的事情告诉学生, 将说不准的事情交给科研, 将说不清的事情写进散文。
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文明的碎片·题叙》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
人类专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我们的一切举止行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它们理所当然在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生存本能。
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题叙》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
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题叙》 ●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
这便决定,文明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困苦甚至是忍辱负重的过程。 ——《文明的碎片·题叙》 ●社会上万事万物各自的理由组合不成文明。
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然而,这种超越、协调、普及、提醒都是软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文明的碎片·题叙》 ●剥除文明的最后结果,就是容忍邪恶,无视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类历史上一切由人类自己造成的悲剧,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题叙》 ●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人们能做的极致,也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
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义的基石、文化的共识、理性的入门,也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常情常理。没有这一切,社会无以构成,人类无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应该来参与构建文明前提的事业。
——《文明的碎片·题叙》 ●文明的火种会不会在漠然者的心头重新点燃?文明的前提会不会使他们恍然收起振振有词的各自理由?具体来说,我们的一切文化行为会不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真正的积极反应? ——《文明的碎片·题叙》 ●称为文明古国,至少说明在我们国家文明和蒙昧、野蛮的交战由来已久。交战的双方倒下前最终都面对后代,因此我们身上密藏着它们的无数遗嘱。
——《文明的碎片·题叙》 ●我曾隐隐地感觉到,我们的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于何时,碎得如此透彻,像轰然山崩,也像渐然家倾。为了不使后代看到这种痕迹,所有碎片的残梦被湖水淹没……区区如我,毕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带有某种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
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没有资格装点某种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碎得于心无愧。无法躲藏于家乡的湖底,无法奔跑于家乡的湖面。
那就陈之于异乡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来踢去,也能铿然有声。偶尔有哪个路人注意到这种声音了,那就顺便让他看看一小片洁白和明亮。
——《乡关何处》 ●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相,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明:外表朴实的对手和外表勇敢的对手,前者是无知到无可理喻,后者是强蛮到无可理喻。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很可能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体,甚至还会悄悄地潜入人们的心底,使我们寻找它们的时候常常寻找到自己的父辈,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乡关何处》 ●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有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片,也会保存着高贵的光彩,永久地让人想像。能这样,也就够了。
——《乡关何处》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 ●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抹去或改写人类文明史,但有权利总结教训。
重要的教训是: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
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结果必定适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浓度曾经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适合居住。
——《简单与自然》 ●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
现代派艺术写尽了这种倒转,人们终于承认,宁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蛮化的所谓文明世界。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
——《简单与自然》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
6.摘抄关于文明的好句
我们太年轻 以致都不知道以后的时光竟然还有那么长 长得足够让我忘几你 足够让我重新喜欢一个人 就像当初喜欢你一样 2。一个人如果想做他喜欢的事情 就一定要做很多他不喜欢的事情 很多很多 3。
我一点也不孤单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已经足够热闹了 4。寂寞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什么话都听的明白 一种是什么话都听不明白 5。
从前总以为收信很快乐 因为那表明远方有朋友 现在才知道 收信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那意味着朋友在远方 6。时间仍在 是我们飞逝 7。
只要你要 只要我有 8。那些说给树听的话 嵌在树的年轮里 随流年一点点长成参天的回忆 9。
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 无论你摊开还是握紧 总会从指缝中一点一滴流淌干净 10。看不见雪的冬天 我们把它当春天好不好?。
7.关于文明的好词佳句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一) 对不起 没关系 你我文明懂礼仪 见到师长问个好 千万不要转身跑 老师早同学好 文明礼貌不能少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二) 文明小事 从我做起 你我手拉手 做个好朋友 树文明新风 展校园风采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三) 人不识礼 寸步难行 你让我让 互作榜样 你忍我忍 幸福两人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四) 团结同学要注意 不为小事发脾气 面对同学常微笑 才使校园更美好 非因美丽才文明 而因文明才美丽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五) 同学相处是缘分 礼让三分解矛盾 待人接物讲礼仪 行为举止讲文明 你讲文明有礼貌 人人欢喜人人笑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六) 言行文明 使人如沐春风 举止端庄 让人赏心悦目 争当文明学生 共创文明校园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七) 讲文明礼貌 做文明学生 见到老师问声好 认真学习听教导 文明用语人人讲 校园整洁处处香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八) 尊老爱幼品德高尚 助残扶贫美名远扬 他人有难伸手帮 发扬助人好风尚 你帮我来我帮他 团结友爱乐大家 文明佳句(礼仪篇之九) 遇事忌好胜争强 待人需宽容礼让 我先让 路宽敞 你先走 是朋友 双方礼让相安无恙 互助互尊友情加深 王新宇:“你需要我就要爱我”(在厕所门上) 张杰:1“用时开,走时关”(关于灯) 2“请保护陪伴你的伙伴”(关于桌椅) 3“我去过大海,走过小溪,就怕大家,不把我珍惜”(关于水笼头) 崔纪皓:1“如果你有轻功,请不要飞檐走壁”(操场椅子) 2“请不要‘乱舞春秋’”(关于打架) 3“请不要打花拳”(关于打架) 金松:“尊重你我他,快乐每一天”(关于同学见互帮互助的) 缪思齐:1“不要给我毁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264663032容”(关于墙的) 2“小声点,我需要安静”(关于教室) 3“我是红领巾,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关于红领巾) 4“我是篮球筐,我不喜欢在我下面争执”(关于篮球筐) 5“我只是一个小篮球,受不了太多压力”(关于篮球) 6“别破坏我的新衣服”(关于墙) 7“我把你照亮,你要关心我”(关于灯) 8“我是水,我很珍贵,请节约用水”(关于水龙头的) 陈希圣:1“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在厕所里的) 2“不要把‘美味’,送到地面”(关于垃圾桶的) 宋怀淇:1“希望我雪白,不希望我‘美丽’”(关于墙的) 2“你给我知识,我给你保护”(关于电教的) 陈晨: “游戏玩得好,要饭要到老”(关于玩电脑游戏的) 武长城:1“礼貌伴我行,天天好心情”(关于文明礼仪的) 2“'龙凤斗'的时期早已过去”(关于门的) 3“慢走,有利于心脏”(在楼道里漫步轻声) 4“人心齐,泰山移,班级卫生没问题”(关于班级卫生的) 崔萌:“水也有口渴的时候”(关于水龙头的) 胡倩雯:1“让我每天用微笑面对你”(关于课桌) 2“如果我渴了,那你喝什么”(关于水龙头的) 任悦:“请学习‘波斯猫’漫步轻声”(在楼道里漫步轻声) 张漠洋:1“不要让我再默默的伤心流泪”(关于水龙头) 2“干净一点,安静一点,尊敬一点,快乐很多”(在班里) 3“对老师尊重一点,对同学宽容一点,学习也会好一点”(在班里) 4“我帮你保护眼睛,你帮我保护身体”(关于灯的) 5“白上衣,绿裤子,不要给我换衣服”(关于墙的) 6“踩着我,踏着我,希望大家保护我”(关于草坪) 7“以前用我,现在用我,将来用你的眼泪”!(关于水龙头的) 8“请把你吃剩下的‘美味佳肴’,送给我,我需要它”(关于垃圾桶的) 姜楠:“噪声大,吵吵吵;噪声小,不烦躁”(在楼道里漫步轻声) 张昊:“恶习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养成好习惯) 黄峥:“白云奉献给蓝天,鲜花奉献给草地,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教室”(在卫生方面) 张紫颀:“我不愿意每天脏兮兮的面对你”(关于课桌) 马培宸:“网游像魔鬼,运动像天使”(关于玩电脑游戏的) 王淑萌:“喧闹在操场,安静在教室”(在教室里) 齐 鑫:“别揣我,我怕疼”(关于门) 朱婧文:“优异的成绩源于自身的努力,别欺骗自己”(关于学习的) 岳雨欣:“不要我老上班,我也学要课间休息”(关于灯的) 谢童瑶:“我为你遮阳避暑,你为我保持整洁”(关于窗帘) 赵辰:1“我不要恶臭,我要‘七里香’”(关于厕所的) 2“校园打架,止站之伤”(关于校园打架) 方汝彬:“要想学习好,替我勤洗澡”(关于黑板) 霍鑫蕊:“在操场上奔跑,在楼道中静走”(在楼道内漫步轻声) 闫东海:1“我是白雪公主,不是‘花花’公子”(关于墙壁) “请不要把我的白衣裙,变成花衣裙”(关于墙壁) 2“如果想让我变漂亮,请不要给我送“美味”(关于地面)。
8.文明的碎片 读后感/读书笔记 急
哪个学校的,怎么跟我们学校留的作业一模一样。
..我刚在网上抄完 ,然后我在给你找 请允许我向你描述一本书的封面,粗犷金黄的沙漠,高昂倔强地挺立起一座座断碑残碣,黑色的影子暗示历史和文化对现实的辐射,蓝天夹杂着乌云暗示人类精神与价值观的大裂变…… 这本书的书名是《文明的碎片》,作者余秋雨。十多年过去了,尽管余秋雨本人经历了许多是是非非,他也不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但不能因人废书,这本书还是像最熟知的老友一样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每次走过书架,我都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它的位置,并用眼睛和心灵的温度摩挲它一遍。此书最好是夜读。
为什么要选在晚上呢?因为白天太喧嚣了,不宜读这种需把心沉淀到历史、沉淀到文化、沉淀到苦难的文章。因为余先生的文章取材大多来自对野蛮与文明的深思、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受。
读这样的文章,不是手摇罗扇、口啜清茶能读得下去的,而是确实要让心灵在晚风中沉静下来钻进书中。读这样的书不能找到浪漫和刺激、消遣和游戏。
反而要用解剖刀来剖析你锭掸赤赶俦非稠石椽将的思想,使你强烈地感受文明与蒙昧、崇高与卑鄙的较量。 关于该书的主旨就是分清和审视“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他呼喊几声”。
既然“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我们要为文明呼喊,就必然要对蒙昧进行揭露要对野蛮进行鞭笞。但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文明和道德当做软弱,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尽管现在文明的处境有点尴尬,GDP的威力和魅力越来越迷惑人们的眼睛,但是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就会永远存在,即使存在的同时伤痕累累,也是一种充实和幸福,一种传承和发扬。 作者坦然地宣称:文明是对琐碎实例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为此,在《废墟》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充满悲剧的中国历史敢于血淋淋的揭露,敢于沉甸甸的讴歌。
那是一曲对中华衰落文明无奈的挽歌和哀歌,一种对血腥暴力大声的抗争和愤怒。这份敢于撕开伤口的冷静和理智,在今天盛世的中国也有着振聋发聩般的穿透力。
一个健忘伤疤和废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是一个不值得同情的民族,何况在当今这个习惯以大棒和大洋为实力的世界丛林中,弱小的民族恐怕连保留废墟的权利也没有。废墟是见证了昨日的辉煌和耻辱,有了对废墟文化的深刻反思,才能使废墟文化怀念者以鲜活的姿态成为清醒者,才能使现在的废墟都是过去式,才能使将来不诞生新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