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
【网络搜索,仅供参考】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生做文言文时候遇到选择题还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
而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1. 选文标准-----浅易突出,这方面的标准因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从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
(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传记颂德类散文。(4)从文章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2.今年的格式与往年基本一样。
3.翻译字数还是在40个字左右。 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察重点。
每年高考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1. 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为常考内容,也是得分点之一。
2. 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 三、熟悉下面六种重要的翻译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江苏卷)译文:刘宰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到祸患。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上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如:盖忠臣执义(全国卷1)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答题准确。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如果大家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些,基本上可以把文言文的分数拿全了。
2.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解题技巧有哪些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二、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得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3.看些文言文题,几乎都看不懂意思,更别说做题了,想点实际的办法.
第一个劝告:要有耐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多时候,文章句子尤其是诗词,只看一遍两遍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让你翻译、分析一个不能清晰理解的句子,或者在句子中有一些词语不明白的时候,你要耐下心来分析句子结构.不懂的地方,根据主题、上下文来寻找线索.所以切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看不懂得时候,也不要焦躁.第二个劝告:读出来.断句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你理解长句子.而骈文诗词中,尤其讲究平仄.语感这种东西,不光是英语有,汉语也是一样的.读出来,也可以让你静下心来,有时候用眼睛看,会‘丢字’的!第三个劝告:懂得常识什么是常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必须知道太白是李白,东坡是苏轼.再深一点,如果提到一个典故,你要知道它的来历和含义.用到一个意象,你要知道它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这一方面就要靠积累.第四个劝告:善用工具考试的时候没有资料,老师会酌情选择一些简单的文章.但平时,手边必须常备一本工具书.练习的时候,不懂的词一定要查证,绝对不可以随便跳过.做翻译题的时候,要关注得分词语,不能只记下答案就万事大吉.工具,最常见的,就是词典、课本、考试卷.第四个劝告:学会分段虽然不如英语作文那么明显,但文言文同样有他自己的套路.找到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部分.是通读文章时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帮你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大意.并且做题时不会没有头绪地乱找.第六个劝告:试着分析对于一篇文章、一个句子,要学会分析,试着从中寻找有用的提示.举些例子:首先,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通常情况下正史和野史轶闻的风格是有区别的,书信中双方身份关系也会体现在语气措辞中.这些都是很容易发现的.再比如,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相关词,人名地名等等.抓住这些线索,可以在你难以理解的时候,得到一些提示.第七个劝告:牢记知识点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结构,举例,有什么样的标志,如何翻译.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应用,翻译.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结构的词.这一部分,各种参考书上都有.如果有老师同学为你讲解,那就更好了.第八个劝告:做题不是让你漫无目的去做很多很多题吧自己淹死.而是找一两篇文章,彻底吃透.比如,你可以详细地说出某一篇文章,从结构、文体、逻辑到某个句子的句型、某个词的意思.再比如,你可以完整地复述某一篇文章的思路和主要内容.你可以精确地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要总结,做多了,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做多了,就更容易抓住采分点.老师反复说的字、词,可以记下来,不指望能全记下来,至少混个脸熟.总之,现有质量,再求数量.第九个劝告:学会套路.文言文主观题,比如分析什么手法、理解什么句子等等.答题的时候,都是有套路的.一句话,学套路,用套路.比如,这段话应用了……手法,描绘了……的图画,表达了……情感,体现了……态度等等.第十个劝告:反复推敲所谓答题,就是把答案写在卷子上,其实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把模糊的大概想法,具体成完整的答案的过程,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错误.你的答案,要尽量做到:语义完整、逻辑清晰,紧扣主题,有根有据,逐条罗列,层次分明.答题时反复推敲,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逻辑不清、偏题、词不达意等等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小窍门.比如,当你看到‘嗟’‘噫’之类的词的时候,马上就知道他要发表感想了.最后,摊手表示,虽然高二有点晚,但我想你不至于一点积累都没有.如果你真的在整篇文章都找不出两三个看得懂的句子,我只能说很遗憾.于是,以上等等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祝你早点搞定文言文.。
4.有“活”文言文句子和出处
姐姐上来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她呆住了.随后,她问:“这是谁干的?”,语气中夹着一丝愤怒,我在卫生间里整顿了一下,然后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出卫生间,问:“发生什么事了?”姐姐问我:“你有没有看见谁将水晶球打碎了?”“我没有看见,刚才我上厕所了,可能是小汪吧.”我说.姐姐听了,不由得分明就拿起扫把往小汪身上打去,还边打边骂.每大一下,我的心就痛一下,仿佛那扫把不是打在小汪身上,而是打在我身上. 事后,阿敏姐姐将小汪送给了同学.我知道姐姐是因为那件事才这样做的,我很想跟姐姐说清楚事实,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
5.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句子
1;一篇之中。
三致志焉翻译;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自己的意愿志向。2;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至千里。
翻译;依靠骑马的人行路,不是用他自己的脚走,可以行千里。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翻译;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翻译;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5;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翻译;这女子的行为并无不当之处,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的不满意呢?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翻译;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6.高中语文人叫版文言文必背句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古文言重点句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