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语让人放下的句子 关于放下的佛语
关于舍得放下的佛语 大全句子_一品句子关于舍得放下的佛语 大全句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在人生的修行中,加上人生必要的养分,减去人生不必要的重担,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有舍有得,有条不紊,我们人生的意蕴才会更丰富。
遇到伤害,耿耿于怀会让人的心灵背负沉重的包袱,而只有原谅生活,才可以聆听到人生旅途中更悦耳的声音,才可以欣赏到世间更绚丽迷人的美景。世界上有许多一贫如洗的人,但是他们未必不快乐,就如故事中的小女孩,虽然一贫如洗,但是依然快乐。
虽然有时候人们面对的是贫穷,但是他们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中,没有腰缠万贯的人的忧虑和烦恼。腰缠万贯的人未必快乐,一贫如洗的人未必烦恼。
快乐与否,其实是个心态问题,拥有越多的人,越害怕失去,一无所有的人,也许能够活得更洒脱。拥有原始的纯真也许才是最好的,它会让你得到很多的快乐,不会因为追求金钱,萌生出太多的想法而劳累。
拥有太多的金钱往往会失去快乐。人们不应该只为赚钱而赚钱,那样会使人产生莫大的痛苦。
其实人何苦活得那么累呢,在钱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不如改变心态,把赚钱当作是一场轻松愉快的游戏。人们有多少钱,就会产生多大的欲望,这便是贪婪。
人要学会适可而止,克制内心的欲望,这样才能拥有轻松美好的人生。千栋房屋空身去,万顷良田撒手归。
吝啬的人其实是最痛苦的,即使他们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不懂得分享,又如何能拥有快乐?其实人在这世上,空手来,又空手走,既无法拥有自身,又何苦执着外物?既不能留住生命,又怎么能安享钱财?可给,何不多给;能施,何不乐施。人死如灯灭,财富自然也无法带到坟墓里去,既然如此,又何必生前那般吝啬呢?。
吝啬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给予的快乐,也不会感到自身所拥有的快乐。在生活中做一个不吝啬的人,会使自己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人一旦能够超然物外,便不会再有过多的烦忧——因为心静无尘,所以岁月太平。
世人总是对爱情过于执着,到最后才发现分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所以,拥有爱的时候,不要过分执着,该放手的时候,不妨选择优雅地放手。
爱情是一种很奇怪的情感,有时我们拼命地去追赶它,却偏偏得不到它,我们不去追赶它的时候,反而容易得到。在漫漫人生当中,两个人能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
爱情不是追赶出来的,只有在对的时间,遇见那个对的人,才能出现真正的爱情。在美好的爱情面前,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人,而这需要缘分。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的男男女女也都是性格不完全相同的人,只有等到那个对的人,并且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接纳,才能谱写出一曲爱的赞歌。爱情追赶不来,它需要更多的等待。
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于时间无涯的荒草里,遇见你所遇见的,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碰上了,便轻轻地道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真正的爱情需要等待,谁都可以说爱你,但不是人人都等你。爱情,不是追赶就能够得到的。
真正的爱情,是在生命的无涯旷野里,遇见那个对的人,然后细水长流,地老天荒。在爱情的路上,不可能每个人都一帆风顺。
有时,我们难免会遭遇失恋。失恋了,不应该过于悲伤,因为,失恋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个人而已,只要心中有爱,就没有失去爱。
2.人生,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佛曰经典语录
净空法师---有人问,我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有什么方法?印光法师教给我们非常好的方法,天天想什么?想死,人对这个世间意冷心灰,自然放下了。
有人问,我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有什么方法?印光法师教给我们非常好的方法,天天想什么?想死,人对这个世间意冷心灰,自然放下了。所以印光大师自己的小佛堂就供一尊佛像,非常简单,一尊佛像大概只有这么高,不到一尺,阿弥陀佛的像就供一尊。一对蜡烛,一个小香炉,一杯清水,一个木鱼,一个引磬,其他的都没有,干净,一尘不染,桌子上放了一本《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像的后面,老法师自己写了一个字,死字,贴在墙壁上。一天到晚对著这个字,你还有什么想头的?死了连身体都带不走,何况身外之物?他天天面对这个字,万缘放下。
其实你要真正能够觉察到,人在世间,每一天都死一次,睡著不就等于死了吗?你想想,你熟睡的时候,这个世界哪一样东西是你的?连身体都不是的。人熟睡了,把身体抬走了你都不晓得,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所以要看破!放下你才能入佛法,才能契入,放不下没入进去。听的都是知识,不是智慧,契入之后,你看这个经上的文字,字字跟自己性德相应,字字都有无量义。怎么讲法?机感相应,众生的根机,自性里头自然的感应,不深不浅,他能听得懂,他能觉悟,不是学来的。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3.有没有不是很普遍的佛语句子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
4.佛经中关于放下贪爱的句子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
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
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5.求几句简短的能静心的佛语
1、寻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觉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3、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4、禅静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6、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7、梵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梵音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乐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净土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礼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12、心尘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四季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14、沙门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5、过客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16、过堂 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18、静心 佛曰。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20、幻灭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晨钟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言无言言。
修无修修。会者近尔。
迷者远乎。言语道断。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须臾。 24、梦幻泡影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5、刹那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26、古寺月色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27、神游 佛曰。 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譬如磨镜。
垢去明存。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28、早课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授业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30、顿悟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空中,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岁月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轮回 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34、天外 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35、妙谛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36、洗心 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轻贱 ;此情此境,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 ,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 ;心底唇边微笑中发出愿望: "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
6.关于放下的佛经,要文言文的,最好就是金刚经这些佛经里原原本本有
《心经》编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