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夫托尔斯泰的句子赏析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犀利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暗示托尔斯泰对时代的观察与认识十分深刻.(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的思想的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展现社会和人生的真谛.(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匕首指托尔斯泰的眼睛.主人指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作品所反映的对象)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敏锐犀利,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甚至引起统治当局的恐慌.(5)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智者的痛苦,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苦难及其原因,并尽其毕生去改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苦.。
2.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摘抄五句好句并赏析
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摘抄五句好句并赏析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胡子,使人产生遐想。2,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用粗制滥造的小屋比喻脸部的轮廓生动的描写出托尔斯泰脸孔的粗劣。3,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是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4,他刚进门差不多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的微笑。
生动地描述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到的巨大反差,突出来访者的失望。5,它想抢单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形象的写出托尔斯泰的目光犀利具有敏锐地洞察力。
3.求列夫托尔斯泰传中的好段赏析,是赏析
好段: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兄弟’。”
“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能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 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息息相通的兄长。他比我们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缜密,目光更清醒,感情更奔放。这位天才道德家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子都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息,从不满足,从不让艺术流于形式。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响的道德思想家。”
赏析:
两段文字集中、凝练地概括了托尔斯泰的人生和主张。《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焦躁、愤怒、冲动、放荡。他并不是一个万人膜拜的神,而应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艰苦奋斗、历练成长的角色。我们所缺少的并不是他的天分、地位、而应是他的经历、他充满激情的上进心,还有他的真诚、坦率。
年轻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学习成绩如此的普通;既无洋溢的激情又横溢的才华,不仅孤独郁闷而且大脑狂热偏执;他对生活不满甚至感到厌倦,于是他变得放荡不羁,他学会了财博,他不得不四处借债……这可真令人难以置信:列夫•托尔斯泰竟然会曾如此!他那善良的心灵呢?他那昂扬的斗志呢?他那闪光的才干呢?
青春的低谷是暂时的!列夫•托尔斯泰怎会永久消觉下去呢?他勇敢地追求意志与肉体、精神与境界的完美结合,而且他还希望得到全人类的敬仰和爱戴,正因为如此,他努力着……终于,用那支桀骜不驯的笔写出了惊世之作。他成功了!是的,他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的爱戴者;随之,他的名声也响遍了国内外;很久很久以来,他的价值无人能媲美。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一再强调:他只是个普通人,他不是个天才;他只是用了他的“金钥匙”,打开了他的“智慧之门”,才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希腊神话告诉我们: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门”,只是它常常被暂时地掩埋着,因为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藏库,假如你善用你的“金钥匙”,才能发现门后是一片灿烂阳光,有着无穷的热能——这时的你,就奏响了生活的最强音;相反,如果你惰于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你将一辈子是个弱者!
就譬如列夫•托尔斯泰,善用自己的那把“金钥匙”,适时给自己的生命之舟添油加动力,给自己一个理想的前程!
4.列夫托尔斯泰传摘抄赏析
1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的心魂。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于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赏析:这段话运用深情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钦佩与赞美。他把托尔斯泰比作巨星,表现了托尔斯泰无可比拟的影响力。甚至光是回忆就让作者感到感激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意可见一斑。
2他对于民众的爱情,好久以来已使他体味通俗言语之美。童时他受过行乞说书者所讲的故事的熏陶。成人而变了名作家之后,他在和乡人的谈话中感到一种艺术的乐趣。
——罗曼罗兰《列夫托尔斯泰传》
赏析:这段话继续交代列夫托尔斯泰文学语言特点的成因。作者从童年说起,慢慢推究对成长之后写作的影响。不断强调对民众的融入,表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作品里语言的通俗以及对民众的青睐之情。
【选段】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穿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无法遮遮掩掩。
【赏析】
茨威格用夸张的笔触、形象的比喻从多个角度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让我们更逼真地感受他目光的穿透力。写一个眼神,用“犀利”已经够读者想象那目光的锐利,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锃亮的钢刀”“锋利无比”,催眠术慑人心魄,枪弹无坚不摧,这都是把“犀利”最形象最生动的具体化。李白可以用“白发”写愁之深,贺铸也可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尽闲愁。中外大家能把“一点”多角度渲染多层次刻画,以一孔看见全豹,可见功力深厚。托尔斯泰让任何卑鄙与高尚原形毕现,“入木三分”的目光来源于他批判的现实主义思想,崇高的现实批判精神让任何卑鄙者无所遁逃,所以,他的眼就是思想的手术刀,剖开一切黑暗和肮脏,刀刀见血
5.名人传列夫托尔斯泰句子赏析
翻开《列夫·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
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托尔斯泰外貌: 他——拥有着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黝黑色的脸夹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这是一张多么普通的脸啊,混在人群中都不会很突出,人们也不会知道在他们中间拥有着一张不同的脸的人竟然是一位身份地位都很高贵的一位天才,不,应该说是一位天才的灵魂,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看着他那犀利的眼睛真是惊人,这是一副真正能够透视人心的眼睛,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黑豹似的目光,可是却无法成功。
那植被多于空地的头,那两片厚厚的嘴唇被大把大把的胡须缠住,那鼻子,那黑色的脸,简直是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脸,可是,当他拥有着足以透视别人心的眼睛,就再也不像是一张普通的脸了,就像是上帝的完美杰作,他的脸和他的任何东西就只是他那双眼睛的装饰物和外壳罢了,既普通有“完美”。 想象着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笑着的时候肯定很像一个慈祥的老人,不,应该说是他的那双眼睛在笑着,嘴巴却紧闭着,而那双眼睛笑着的时候,眼里发出的光一定会像有几亿颗星星那坠落在他眼里一样,非常地光亮。
6.《列夫·特尔斯泰》课文语句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有修辞的句子是: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解析: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7.名人传列夫托尔斯泰句子赏析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 (1828~1910) 俄国作家。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
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
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
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
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
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
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
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
1862年9月,他同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次。
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
8.托尔斯泰传中的好句及其赏析
1.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赏析:此句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我掌控命运,做命运的主人的超强自信和勇气。
2. 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
赏析:运用深情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钦佩与赞美。
3他对于民众的爱情,好久以来已使他体味通俗言语之美。童时他受过行乞说书者所讲的故事的熏陶。成人而变了名作家之后,他在和乡人的谈话中感到一种艺术的乐趣。
赏析:这段话继续交代列夫托尔斯泰文学语言特点的成因。不断强调对民众的融入,表现了托尔斯泰文学作品里语言的通俗以及对民众的青睐之情。
4.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的心魂。
赏析:这段话运用深情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钦佩与赞美。他把托尔斯泰比作巨星,表现了托尔斯泰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5. 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能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他对人生的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列夫托尔斯泰》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