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美丽的壁山也有许多桥
文风桥形状宏伟优美,是璧山境内最大的五孔石拱桥。
其桥梁基础、桥墩结构、桥面铺筑,都体现出前人精湛的建筑工艺,给人以力与美的和谐感受。由于做工讲究,载重潜力大,文风桥被作为通行汽车的现代桥梁达36年之久。
文风桥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200年前璧山的地域民俗文化以及“桥是弯弓塔是箭”的传说,更与璧山抗战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1940年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在文风桥旁,建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是璧山抗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可以说,文风桥不仅是璧山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而且至今仍有研究借鉴价值。
几经风雨 风采依旧 在这200年的时间里,文风桥可谓是历经磨难,仅历史记载就有1946年桥头被冲毁和1956年栏杆被冲毁。当然,最让人们刻骨铭心的,还是2007年7月17日的那场大洪水,这场暴雨从凌晨五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长达整整11个小时,滂滂沛沛的雨势一直不减,密集的雨箭连续不断地射向地面,县城很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文风桥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最终倒在了这场浩劫中,走完了他200年的生命历程。
人们对文风桥的毁坏无不痛心疾首,于是,文风桥修复工程随即展开,很快,一座崭新的文风桥呈现在世人眼前。新的文风桥是一座人行拱桥,桥梁上部采用1~40米钢筋混凝土板拱,桥梁全长56米,下部采用重力式桥台。
它就像一道彩虹飞跨璧南河两岸,拾阶而上,两旁的石栏雕龙画凤,凭栏远眺,一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新桥或许没有了古桥那种沧桑感,但却富有朝气;它继承了古朴典雅的血脉,却刻着时代的印记。
这就是文风桥,一座铭刻历史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桥。
2.关于传统文化的好词好句
稍微对传统文化投入些精力,便会发现传统文化之美,便会体会到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其中的好词好句更是数不胜数。下面我写出本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并作简单分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 出处
该句出自《周易》,《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堪称中国文化之源。
2. 意义
人之所以能够进化的比其他生物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我们的先人看到了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学习,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相应于此,君子应像大地学习,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 哲学观
阴阳是古代中国人民的哲学观,和马克思提出的矛盾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该句便蕴含了这一思想:天和地,一阴一阳;己和他,一阴一阳;行和势,一阴一阳
4. 思想之儒家
儒家倡导仁义,而该句中的“厚德载物”便是仁义的极高境界。
5. 思想之道家
道家主张自然,天和地便是最纯粹的自然,因此像天学、像地学
6. 思想之佛宗
佛宗推崇修炼, 而该句中的“自强不息”便是修炼之最好体现
3.传统文化的好词好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
《送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4.关于校园文化的好句好段
好词
校园 校舍 教室 操场 跑道 安静 喧哗 嘈杂 洁净 干净 整洁 欢乐 玩耍 做操
运动场 田径场 绿茵茵 静悄悄
生机勃勃 生机盎然 生机勃发 春色满园 洒满阳光 人声鼎沸 书声琅琅 热闹非凡 垂柳依依 林荫小道
你追我赶 欢声笑语 环境幽雅 清香四溢 景色迷人 奋发向上 茁壮成长 三五成群 热闹欢腾 款款清歌
(范文搜作文欢迎您投稿)
好句
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走进教室,只见窗口那里不断地滚进浓雾,教室里简直就像一个大蒸笼。
春天使大地焕然一新,春天给学校满园春色,春天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
校园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红柳绿的春天,花繁叶茂的夏天,枫红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的冬天。
昔日四座破烂的校舍不翼而飞,崭新的教室和会议室屹立在屏障似的围墙里面,小巧玲珑的传达室守卫在大门西侧。
在学校的中院有一个菱形的金鱼池,里面有许多红色的小金鱼,它们在清清的水里追逐着、嬉戏着。
5.关于传统文化的好词好句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轮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群,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女人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6.璧山的简介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县至今,几度兴废,跨越了1200多年时间长河,称得上历史悠久;璧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代出过“抗疏贤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红岩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谓是人杰地灵;璧山,“环境皆山,两江夹送”,山川形胜,地势险要,扼渝州之咽喉,为重庆之屏障,有金剑山之雄,青龙湖之秀,凉亭关之险,璧温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赞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黄花之芬芳,巴缎之斑斓,来凤鱼之鲜美,璧山玉之刚润,不愧称“巴渝名区”。
勤劳聪慧的璧山儿女,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投入到璧山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绘就了一幅璧山继往开来的壮美画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双河连江源为源。
常思状元报国志,笑看璧玉谱新篇。 而今,承载璧山厚重深蕴的人文历史,携“巴渝名区”之耀,“西部鞋都”之辉,一个繁荣、开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谐的新璧山必将成为重庆和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
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
唐置县 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坝区含谷镇、北碚区澄江镇。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县辖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
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改名“壁山”为“璧山”,隶属川东道重庆府。
民国3年(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17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
民国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是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4月,璧山专署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属之。
1960年江津专署迁往永川。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属江津地区。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璧山县属重庆市辖。
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璧山县隶属重庆市。 唐置璧山县时,县署在今璧城街道。
清雍正七年复置璧山县制时,因县城残破,衙署无存,短时寄治来凤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县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
此后,民国时的县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县位于重庆市以西,东经106 。
02'至东经106。20',北纬29。
17'至29。53'。
东西宽15.5公里,南北长66.5公里,县域面积915平方公里。东邻沙坪坝、九龙坡;南界江津;西连铜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
璧山地处重庆西大门,是川东、川北、渝西各县市到重庆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开通后,从县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庆(陈家坪),里程为23公里。
璧山县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东山)与沥青峡背斜(西山)之间。据清同治四年《璧山县志》载:璧山“形如柳叶,四壁皆山,外高中平”。
境东有缙云山,西有巴岳山,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海拔分别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间,两山夹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带,海拔在270-400米之间。东西山面积约1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6%,丘陵面积753平方公里,占82.4%。
县域地表水属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条。其中,璧南河系长江一级支流,全长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长江;璧北河全长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经璧山西部各乡镇,全长53公里。
境内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竹林次之。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杉柏为辅。
森林面积329799亩,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64416平方米。 自然地理 璧山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具有春旱、夏热、秋迟、冬暖、无霜期长以及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