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人品好的句子
关于人品好的句子
1、廉洁人品磨砺出,壮丽人生干中来。
2、产品就是人品,次品就是敌人。
3、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4、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5、一身正气人品如山,克勤克俭两袖清风,胸怀似水任劳任怨。
7、类社会发展有很多问题,但归根到底只有三个-------长相问题、纯洁问题和人品问题。任何不解的事情,包括《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不到答案的,都可以在这三大问题中找到答案。
8、美玉:1.一种石头,高贵纯洁2.形容人品或者容貌的美好也可以形容某事物的纯洁。
9、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入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了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片诗词,缠绵绯测之间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10、我没觉得自己是在经营事业,就是想写什么写什么,能写什么写什么。但是时间长了,似乎也是一种经营吧。如果你坚持自己的口碑、水准、人品和风格,你珍惜自己的声名和作品,我觉得这也是经营。和爱情相比,世间的一切都更安全,而我们偏偏爱上流动变幻的美丽。
11、要人品没人品,要相貌没相貌,要成绩没成绩,反正是嘛嘛都不好。长得像如花呀,美的似凤姐。人见了人吐,花见了花谢,瓜见了瓜落。洁洁看上他,那便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仙女落在大粪上。人丑得吓死人,心臭的熏死人。所谓人不可貌相,就是这样滴。心肠恶的不用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人明明傻的要死,还天天以为自己是天才,我看是天天被人踩。简直就是孔子说的:难矣哉!
12、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13、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2.初中人品孔子文言文
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3.古代人对人品和人德的认识
·1 生命里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做人,三十岁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四十岁明辨各种事理没有疑问,五十岁了解到宇宙万物变化有规律可循,六十岁能顺着耳音辨别是非曲直,七十岁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不会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2 患立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孔子说:“不忧虑没有官位,只担心用何德行在社会上立足。
不要怕没人知道自己,还是努力追求让人认可的德行吧!” 1·3 五十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孔子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时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错误了。”
1·4 乐正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才把《诗经》里配有雅正礼仪乐曲的诗篇整理出来,使‘雅诗’、‘颂诗’(有别于‘风诗’)各自都有了归类。”
1·5 斯道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孔子说:“哪个人出外不首先走住房的门呢?为什么不能本本分分地走仁人的正道呢?” 1·6 人之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孔子说:“人的一生应该是纯洁正直的,虚虚假假的人生靠侥幸而免除灾祸。”
1·7 梦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孔子说:“我衰老的好厉害呀!我怎么长久地不再梦见周公!” 1·8 河不出图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 孔子说:“凤凰神鸟不飞来了,河里没有祥瑞的符图出现,我这一生的理想算是达不到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人生修养的经验之谈,意思是他从小就立下志向学做人,整整花了十五年时间,到了三十岁在社会上能够为人师表,有了立足之地;接着在鲁、齐坚持礼法实践,到了四十岁不再有任何疑问了;再接着退居修诗书礼乐,讲学弟子,到了五十岁懂得了人生和宇宙相通的道理而能对付一切突变;往后仕鲁授政,去卫、陈屡受挫折,至六十岁便化解世间的酸甜苦辣,能顺其言知其作为了;再往后自陈到蔡、楚、卫返回鲁国,晚年研究《周易》,修《春秋》,七十岁完全超脱了人世纷争,可以评说天下,而又不会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不会超越真理的范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我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上都听到过孔子谈人生里程的话,新旧社会的老师都用来激励学生发奋读书,争取而立之年干出一番成就。作为学生确也牢记在心,按年龄段不断要求自己进入更高层次学业和事业的新境界。
第一年龄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人生的起点应该是从确立志向开始,十五岁大体是我们义务教育结束的初中毕业生,已具备了思考这类重大问题的能力。孔子讲他“志于学”,同时在另外场合又讲“志于道”,“志于仁”,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志向的多元化?关于这一点,他的说法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就是说他的人生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漫游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知识海洋之中。在《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壑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在中外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位提出并描绘大同世界的,先于西方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理论半个多世纪,更其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他既不满意“大道既隐”的现实世界,又不满足三代圣贤“大道之行”时的小康社会,而确立了实现大同世界的更高目标。
回过头来便明白孔子“志于学”的“学”的内涵,包括了学道、学德、学仁、学艺诸方面,而且以恢复大道、超越小康社会而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志向。 孔子为实现志向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恭行不二的精神很值得效法,他所构想的大同世界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视野的景象,特别是人德、人品、人格的高尚,能给人较多的启示、鼓舞和憧憬。
同时,还有一点不被人们重视的地方,就是我们把人的高超的精神境界寄托于理想社会。
4.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关于地位,人品等)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英文译名:Confucius。 【孔子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
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 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全文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弟子: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