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衬托的手法赏析明妃曲二首其一
用衬托的手法赏析 ,不是赏析还有这种手法。但明妃曲二首其一的衬托。却可大有嚼头(滋味)。此诗前半首写明妃的美貌,不写形象,写故事。用此衬托:美哉丽质(气质、风度)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张目。衬托得妙。后半首写“爱国”衬托“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即离异、抛弃女子,是南北一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议论精准。高出古人的批判(评论)。此衬托中又有对比。明妃的爱国,和君王的寡恩,更凸显主旨。明妃曲二首(原诗及分析)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诗人从政治家的角度鸟瞰人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世间的苦乐。诗中对昭君出塞这一史实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形象描绘,高度凝练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本诗前半部分写昭君的美,不只是在容貌,而重在精神和气质: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昭君出塞,刚走出汉宫的时候,哭得满脸都是泪痕,甚至纷飞的泪水把鬓角都打湿了。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由于过度伤感,昭君自己低首徘徊,顾影自怜,觉得自己已失去了旧日的光彩,可是汉元帝见了昭君这时的容颜,还是依然控制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送走昭君后,元帝把没有早日发现昭君的责任归罪于为昭君画像的人,像昭君这样梨花带雨、赏心悦目的悲怨女子平生能遇见几个?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是元帝并不懂得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是很难用视觉艺术表现出来的,毛延寿被杀实在是有点冤枉。
后半部写昭君身在匈奴,但心中仍然关心祖国: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昭君心里自然明白,这一去大漠穷荒,不可能再回到故乡来了,她心中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随着时间的流失,从汉宫带去的那么多的衣服都已经穿完了。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昭君每时每刻都在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因远在万里,不能归去,想知道一些家乡的情况,只有年年靠鸿雁往来传递音信了。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家乡的亲人在万里之外传来了书信,嘱咐昭君好好地在塞外生活吧,即来之则安之,不要总是想念祖国,不要总是想念家乡的亲人。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书上说:你没听说过汉武帝时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幽居在长门宫的故事吗?当时虽然只有咫尺之近,也是不能和亲人见面的。自古以来失意之人,是没有距离远近的界限的。
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从西晋一直到清末,层出不穷,各具风貌。“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诗歌的主题或以感伤凄凉立意,或从昭君的境遇着眼,或嘲讽汉元帝的薄情寡恩,或咒骂毛延寿的贪利忘义,或直言不讳,哀叹国势不振等等。纵观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的《明妃曲》可谓是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本篇立意高远,人物性格刻画,形象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尤其诗中形象与议论相组合,使作品纵横跌宕,深含理趣,赋与了这篇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
2.求 赏析王安石 明妃曲二首
1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还有,王安石这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曾经拜访过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却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词)。
3.赏析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曲 (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
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赏析】 郭老(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
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议论汹汹。
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
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
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还有,王安石这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曾经拜访过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却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词)。
【注释】 ①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汉元帝宫女, 容貌美丽,品行正直。元帝召幸宫妃,都要先看她们的画像。
王昭君不肯贿赂 画师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因此始终见不到元帝。后来匈奴与汉和亲,她请求 前往。
临走时,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上述情况,就将毛延寿杀了。昭君到 匈奴后,含恨而死。
②杜甫《咏怀古适》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 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③归来:回过来。丹青手:画师。
④意态:风神。 ⑤以上四句写昭君远嫁匈奴,仍然热爱祖国,宫衣穿尽,雁 信难传,十分悲惨。
⑥“好在”三句是家人安慰昭君的话。毡城:指匈奴所 居之地。
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汉别 宫名。阿娇:汉陈婴的孙女,武帝的表妹。
武帝小时很爱她;曾说:若得到阿 娇,就要作一金屋将她藏起。后来阿娇虽然做了皇后,却因年久失宠,退居长 门官。
⑦《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
这里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两:同辆。
⑧杆拨:弹 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⑨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 嫁的汉官女。 ⑩杜甫诗中有“独留育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 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
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 浩特市南。 【品评】 在古代传说中,王昭君是一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献身的妇女,又是一位不 屑于为了个人地位而丧失品德的人物。
所以历代诗人都非常同情地歌咏她。但 王安石这两首却曾被人误解,受人攻击。
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中,曾对 之作了正确而平实的说明,今摘要如下。 其论第一首云:“……细读这首诗,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 ‘怨而不怒’的旧谱儿; 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 口气却有点‘怒’了。
‘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这里‘一去’两 句说她久而不忘汉朝,‘寄声’两句说这么久了,也托人问汉朝消息,汉朝却 绝无消息——年年有雁来,元帝却没有给她一个字。
4.明妃曲二首的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5.王安石明妃曲两首(其一)原文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明妃曲二首的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