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以上是道德经中很出名我又比较喜欢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药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白居易 种树者必养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太多了~。
2.中国古代道德名言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曾国藩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重订增广》)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读书录.体验》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明.薛瑄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骆宾王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觏)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淮南子·人间训》)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明·李廷机)
3.中国古代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的名言警句
1.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2.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 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周易》) 5.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6.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上》)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8.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9.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1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1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1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14.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15.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 16.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17.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18.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1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20.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1.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左传》) 2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3.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 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25.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27. 多行不义必自毖。
(《左传•隐公元年》) 28.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29.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国语》) 3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32. 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 3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34.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战国策•楚策》) 35.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秦策》) 36.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3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8.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39. 听其言,观其行。
(《论语》) 40.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1.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2.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44.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45.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46.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4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5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1.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5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5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54.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5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5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7.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5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6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 6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6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63.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论语》) 6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6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6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6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8.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6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70.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7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7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7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论语•述而》) 7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7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76.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老子•四十五章》) 7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7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7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8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8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82.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 8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8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 穷则独善其身,达。
4.有关道德的句子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爱国篇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班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曹操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
——崔颢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杜甫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韩愈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苏轼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
——楼钥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尽忠报国。
——脱脱 一寸山河一寸金。——脱脱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
——于谦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丈夫所志在经国。
——海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宋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
——顾炎武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颜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
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梁启超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秋瑾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
把微躯为国捐,把微躯为国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难全。
——黄遵宪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诛不避贵,赏不避贱。
——晏子春秋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
——慎到 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商君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君书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策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子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5.古人对关于道德与利益的名句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作者:王安石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明·洪自诚《菜根谭》
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作者:唐·神秀
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马致远《岳阳楼》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作者:黄石公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
(以上都是关于道德的名句名言,仅供参考!)
6.说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的用什么句子来形
一位客人拜访禅师。
来时忘带礼物,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说:“我空手而来。” 禅师对他说:“那你就放下吧!” 客人疑惑不解,于是又说:“我什么东西都没带,怎么放下呢?” “那你就带着吧!”禅师说。
客人恍然大悟。生活中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心理负担,懂得放下,便可释怀。
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使自己更轻松;放下自己傲慢的恶习,使自己更谦虚:放下心中一切不好的回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放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勇气。
从出生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又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放下”……每次,都会使我难忘。 记得那是一个深夜,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仿佛在倾诉,又仿佛是一种“嘲笑”。
望着她,一种悲伤地情绪,但没有抱怨,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酿成的恶果。看着对面楼房的灯光排排熄灭,又看看摆在桌面上未完成的作业,不禁一阵叹息……的确,这一切都是我一个人造成的,想要弥补,也只能在这深夜中默默地奋斗。
终于,放下那沉重的签字笔,大功告成!抬起那无比疲惫的双眼,顿时一愣------已近次日!的确,“玩物丧志”,这是我在与夜晚艰苦奋斗而总结出的结果,是我“血肉”的教训!这也使我逐渐改掉了这种恶习。这时,躺在床上的我此时已昏昏欲睡,但意识依然清醒——放下“玩物丧志”的恶习,为的,是一个美梦。
放下,是一种收获。阳光灿烂,照在大地上,同时,也照在弟弟那可爱的小脸蛋上,红扑扑的,真可爱。
牵着他白白胖胖的小手,来到了我们家的后花园------他的“小天堂”。只见他飞快的向前奔去,摆脱了我的“大手”,来到了花花草草之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用他的小手拔起那些花草,仿佛宝物似的。
这时,我陶醉了,也许是他创造出的这种意境吧。“咔”的一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定神一看,原来是我早上从床边扔下的木制纸飞机,现在正被他坐在屁股底下,成为两半,就在他压断的一瞬间,我的心碎了,一阵风吹过,带走了一阵悲凉。
正当我愤怒地向他走来之时,一种莫名的力量阻止了我前进的脚步:只见他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条,轻轻地将树叶擀平,又将那片树叶小心翼翼地夹入一本厚厚的旧书中,这一连串有序的动作使我的心摇动,真的,仿佛时间倒流,在我眼前,呈现出的又是那个稚嫩、纯洁的我,坐在大地上,享受“自然之乐”……这时,我放下了心中保存已久的怒气,静静的坐下,看着他,不愿打搅这天真无邪的时刻。 放下怒气,为的是一颗童心。
放下,又是一种温馨。 放下,往往会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放下,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勇气。
7.君子用山比喻德行的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8.古代君子如何言行举止的句子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原 毁
韩 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