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小妹的两句诗是一副描写月下景物的好对联,用在梅园里最好不过了
《为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
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
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2.关于苏小妹的经典诗句及其产生背景
苏小妹的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经过明代冯梦龙的整理, 更成了“三言”中的传世名篇,“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和“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等诗句也因此被广泛传颂,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才女的文思敏捷和才子佳人的姻缘佳话。
于景祥在《苏小妹的真伪》(见《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一文中点破了这一幻想,认为:“有关苏小妹的系列美丽传说,多是无根之言,与事实相差甚远。” 首先,“苏小妹”并不是东坡之妹。
据其父苏洵《自尤》一诗记 载,苏轼姐妹中最年幼者叫八娘,她虽然是苏洵的幼女,可称为小妹, 但她的年龄比东坡还大一岁,故为东坡之姐而非东坡之妹。其次, “苏小妹”也不是秦观之妻。
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中写道: “(徐成甫)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可见 秦观之妻是徐文美,而非“苏小妹”。
最后,“苏小妹”的婚姻非但 不是才子佳人之配,反而是一出悲剧。据《自尤》说,她嫁给了自己 的表兄此人姓程。
“小妹”婚后一年,生有一子,不幸染病,而程 家不与医治,被父亲接回娘家休养。程家却又以其“不归觐”为由, 夺其子,致其病情发作而亡。
与传说中相符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位“苏小妹”被父亲夸赞,说 她“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确是一 位才女。而这样的女子同样难逃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 叹息。
如果你愿意相信的话,后人附会的故事也蛮有趣的: 故事一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凹下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故事二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 [苏小妹图3] 苏小妹图3 意的神气。
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故事三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
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
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
3.关于苏小妹的经典诗句及其产生背景
苏小妹的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经过明代冯梦龙的整理, 更成了“三言”中的传世名篇,“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和“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等诗句也因此被广泛传颂,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才女的文思敏捷和才子佳人的姻缘佳话。
于景祥在《苏小妹的真伪》(见《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一文中点破了这一幻想,认为:“有关苏小妹的系列美丽传说,多是无根之言,与事实相差甚远。” 首先,“苏小妹”并不是东坡之妹。
据其父苏洵《自尤》一诗记 载,苏轼姐妹中最年幼者叫八娘,她虽然是苏洵的幼女,可称为小妹, 但她的年龄比东坡还大一岁,故为东坡之姐而非东坡之妹。其次, “苏小妹”也不是秦观之妻。
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中写道: “(徐成甫)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可见 秦观之妻是徐文美,而非“苏小妹”。
最后,“苏小妹”的婚姻非但 不是才子佳人之配,反而是一出悲剧。据《自尤》说,她嫁给了自己 的表兄此人姓程。
“小妹”婚后一年,生有一子,不幸染病,而程 家不与医治,被父亲接回娘家休养。程家却又以其“不归觐”为由, 夺其子,致其病情发作而亡。
与传说中相符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位“苏小妹”被父亲夸赞,说 她“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确是一 位才女。而这样的女子同样难逃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 叹息。
如果你愿意相信的话,后人附会的故事也蛮有趣的: 故事一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凹下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故事二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 [苏小妹图3] 苏小妹图3 意的神气。
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故事三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
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
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
4.苏小妹的两句诗是一副描写月下景物的好对联,用在梅园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5.陆游的名句陆游的详细生平及其名句苏小妹的生平及其名句, 爱问知识
陆游: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示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苏小妹: 据说,顶真诗起源于宋代,由才子秦少游和才女苏小妹始创。苏小妹乃一代文豪苏东坡之妹,召才子秦少游为婿。
据《今古奇观》记载,在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出词作对,三难新郎,就采用了叠字和顶真的修辞方法。 秦少游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小妹诗: 久慕秦君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
时又逢春花含玉,花含玉久慕秦君。
6.苏小妹给诗加腰的后的句子是新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没
用上理想的字。”
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又好在何处呢?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7.苏小妹和嫂子诗句
军之嫂文/李者也今夜朗月万里明,三军远征千山程。
家国有难匹夫责,边关战急将士平。不畏阵前箭如雨,何惧朔寒铁甲凝。
为君我欲学木兰,出生入死随军行。【注】陈发姑(1894—2008),共和国第一军嫂,江西省瑞金市人。
历经风雨沧桑三个世纪,真情守望当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的丈夫75年,“最悲壮的红色爱情经典”。坚决支持丈夫朱吉薰参军,1934年生离死别,依依不舍,陈发姑在家乡一直未改嫁,凭着信念,坚信丈夫会回来,苦苦等待75年,直到2008年115岁高龄溘然长逝。
8.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写的同一首诗
苏小妹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民间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逸闻趣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可以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