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泰伯》:“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
有的古本《论语》在“三分”前有“文王为西伯”句。周文王服事当时最强大的政权殷商王朝,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而关于周族的发展,西周和春秋早期史官们的作品说得更详细。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并不是孔子的创造性总结,而是在复述史书内容。
那么,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回事呢?
1、利用商朝失德与“西伯”的身份拉拢收服西方的小诸侯国。
前述泰伯故事时提到,太王公亶父死,立幼子季历。季历即位后,大力开拓领土,取得很大成功。周的兴起使商王朝感到了威胁,结果季历终于被商王文丁杀死。季历死,其子昌即位,即周文王。当时,许多诸侯国反叛,不再听命于商王朝;而周虽然已经比较强盛,但文王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的战略家,仍旧小心翼翼地服事商王朝。于是,商王朝比较信任周,后来商王纣册命文王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想利用周来征服和控制反叛的诸侯国。文王充分利用这一点,先是团结和征服西方一些诸侯国,后来又向东方发展,逐步控制了今陕西、山西、河南的重要地区。
2、小心翼翼、隐忍未发。文王后期周的实力已经很强了,但是文王依旧小心翼翼侍奉商朝,但有命令要求一概遵从,成功麻痹了商朝中一大部分人,包括纣王。
3、在周属地内收罗有才能的人,并实行与商朝完全不同的律法,对待子民宽宏而又慈悲,成功得到了民心。
到文王晚年,周的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并且深得民心,不过个人认为啊,“三分天下有其二”可能只是夸大之辞。因为商朝作为共主,周作为诸侯国,能分庭抗礼已经差不多了,何况仍有很大一部分诸侯国仍听命于商。
周文王有实力与商王朝分庭抗礼,但他一如既往,“以服事殷”,为什么?《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国大夫韩献子的话:“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这个评论比孔子早几十年,认为文王“知时”,知道周取代殷的时机未到,“事纣”是一种战略决策。应该说,韩献子的看法是正确的,符合历史的逻辑。
2.<三国演义>2句佳句赏析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三分天下有其二谁说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