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唱词都有什么辙
十三辙
又称“十三道大辙”,指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
1、发花辙:韵母包括a、ua、ia。
举例: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注:带括号的字为合辙的字〕 〔注:绕口令〕
2、梭波辙:韵母包括:e、o、uo。
举例: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那本是奴的前夫名叫蒋兴(哥)。 〔注:出自评剧《珍珠衫》,曾被马三立先生在《三字经》中当作学校的校歌〕
3、乜斜辙:韵母包括ê、ie、üe。
举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岳飞《满江红》〕
4、一七辙:i、ü、er。
举例: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 〔注:俗语〕
5、姑苏辙:韵母是u。
举例:出南门,走七(步),拾块麂皮(补)皮(裤)。是麂皮,(补)皮(裤),(不)是麂皮,(不)必(补)皮(裤)。 〔注:绕口令〕
6、怀来辙:韵母是ai和uai。
举例: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注:刘若英《后来》]
7、灰堆辙:韵母是ei和uei(ui)。
举例:你的心情总在(飞),什么事都要去(追),想抓住一点安(慰)。你总是喜欢在人群中徘(徊)〔注:在流行歌曲中“徊{huai(二声)}”有时唱作“hui(二声)”〕,你最害怕孤单的滋(味)。 〔注:《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8、遥条辙:韵母是ao和iao。
举例:(一)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二)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注:《天安门诗抄》中的两首诗〕
9、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
举例:六十六岁的刘老(六),盖了六十六间好高(楼),买了六十六篓桂花(油),养了六十六头大黄(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注:绕口令]
10、言前辙:韵母是an、ian、uan、üan。
举例: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雁),天到了这般时,不见回(还)。将身儿坐至在窑门以外,等我儿他到来同把饭(餐)。 〔注:传统相声《汾河湾》〕
11、人辰辙:韵母有en、in、uen(un)、ün。
举例: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注:《唱支山歌给党听》〕
12、江阳辙:韵母有ang、iang、uang。
举例:梦下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黛玉回到潇湘馆,一病奄奄不起(床)。 〔注:京韵大鼓《黛玉焚稿》〕
13、中东辙:韵母有eng、ing、ueng(weng)、ong、iong。
举例:正月里来正月(正),我请小妹看花(灯)。 〔注:传统相声《文章会》〕
北方戏曲中儿化韵母也可合辙押韵,其韵辙可分为两类,一般称为两道“小辙儿”
1、小言前儿:包括a、ua、ia、ai、uai、an、uan、üan、ian(也就是发花、怀来、言前三道大辙)的儿化音。
2、小人辰儿:包括o、e、i、u、ü、ie、üe、ei、uei(ui)、en、in、uen(un)、ün、uo、er等韵母的儿化音。
from: /view/85435.htm
2.黄梅戏唱词多用“七字句试和九字句试”吗
黄梅戏唱词句式,总的说来可分小戏和本戏两类:一是不整齐的包括三、四、五、六、七言等皆有的长短句;一是整齐的或基本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
前者因来自民间山歌、俗曲,我们可以叫它做民歌体;后者大体来自民间说唱,我们不妨叫它做说唱体。 民歌体(长短句):这种唱词句式的长短,主要是随着不同的花腔小戏而定,比较自由得多,相当于杂剧、传奇中的不同曲牌。
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多用于表现生活气息较浓的花腔小戏,也即“两小戏…‘三小戏”,有时也可用作本戏中的插曲。前者如《瞧相》,基本上是五字句;《送绫罗》五字、七字皆有;《闹花灯》则包括三、四、五、七字句。
后者如《天仙配》中的《五更调》,《鸡血记》中的《梳头调》,《吐绒记》中的《大莲花落》。 不过民歌体也不是绝对的长短句,因在民歌体唱词中除很多不整齐的句式外,也还有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唱词,如《戏牡丹》、《打哑谜》等小戏唱“彩调”的唱词就是的。
这类唱词的娘家,大多来自“牧歌”和“打彩”,也都属民歌体。它的整齐句式又相同于说唱体,很难从形式上严格区分某唱词是属于那一体。
所以与其说是民歌体,倒不如说是“长短句”来得实际些。如《天仙配》的[五更织绢调):一更一点正好眠,正好眠。
一更蚊虫叫了一更天。蚊虫我的哥!你在那厢叫,我在这厢听。
叫得奴家伤情,叫得奴家痛情,越叫越伤情。娘问女儿“是什么事叫?是什么事叫?”“老妈妈睡觉,许多的噜嗦,许多的噜嗦,一更蚊虫叫了一更天。
” 这首曲子的唱词,三四五六七言皆有。考这种五更调来源甚早,有据可查的在明代我国民间就到处都流行有类似的五更调,最接近的则是明刊本《词林一枝》中《关云长秉烛待旦》里的[五更歌),姑录其一: 一更一点正好眠,忽听黄犬叫声喧,叫得伤情,叫得相思,夜冷也思情。
小娜问道耍子叫?狗儿汪汪,狗儿汪汪,叫到天明。铜壶滴漏,人人动情,怎不叫人悲伤泪零。
下面接着是三更蟋蟀叫,五更乌鸦叫,二更四更两段想是为编者删去。很显然《天仙配》中的[五更织绢调)与青阳腔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
足见民间口头文学的流动性与承传性是很大的。 同时和民间戏曲,一直是相互依存,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梅戏唱词句式之二――说唱体。
3.一段最精彩的中国戏曲词段与精妙脸谱
戏曲是一种戏剧,从艺术分类上说,它属于戏剧的范畴。
但话剧、哑剧、歌剧、舞剧等也都是戏剧。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以上各种形式的戏剧,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如歌剧、舞剧皆是,可称为音乐的戏剧;一种是并不与音乐相结合,这以话剧最为典型,可称为非音乐的戏剧。
虽然,近代的话剧也常利用音乐来加强气氛的渲染,但这除了可以丰富话剧的表现力之外,对话剧艺术的基本特性并不发生任何改变。因为无论有无这种音乐,话剧都仍然是话剧。
但对音乐戏剧来说,情况便不同了,无论是歌剧或舞剧,一旦没有了音乐,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戏曲,也属于这种音乐戏剧的类型,不过却是一种中国式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戏剧。
它同样不能没有音乐,虽然它在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同歌剧、舞剧的区别十分明显。 中国戏曲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是怎样形成的?是基于戏剧与音乐的结合。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降的,它总有一定历史的、传统的渊源。中国戏曲的来源,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综合,即古代的歌舞、说唱与滑稽戏。
这本来是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各有自己的表演节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三种艺术形式逐渐汇合到一起了,从而形成戏曲。
歌舞本来并不表演故事,后来却逐渐加进了故事情节;说唱本来只是以第三者的身分叙述故事,后来却搬上舞台以剧中人的身分表演故事;滑稽戏本来是以说白和动作进行表演,后来也逐渐加进了歌舞的成分。这样汇合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把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戏曲。
这个汇合过程,是歌舞、说唱的表演逐渐戏剧化,而戏剧表演又逐渐歌舞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国戏曲在形成之初,戏剧与音乐就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一部中国戏曲史,也是一部戏曲声腔演变史。
所谓声腔,是指为戏曲所采用的、以某个地区的民间歌曲为基础构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的曲调群,或称曲调系统。中国最古老的两种戏曲,宋代的南戏与元代的杂剧,都是用歌曲演唱的,但由于它们兴起的地区不同,南方与北方的歌曲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形成为两支不同的戏曲声腔,即南曲与北曲。
南北曲的进一步演变,便是明代南曲四大声腔的出现,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它们各具不同的风格,是南曲流传地区扩大以后,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四大声腔的互相竞争与消化,促进了明清两代戏曲的繁荣。在这以后出现的梆子与皮黄,又是作为两支新的戏曲声腔兴起的。
这种新声腔是民间音乐的发展成果,它们又陆续繁衍出许多新的剧种,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影响和推动着近代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这个历史说明,戏曲发展的每一进程,都与戏曲音乐的发展直接相关联;历史上每一剧种的形成,又总以某一声腔的兴起、变迁为标志。
中国戏曲的剧种众多,现在有三百多个剧种。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这风格色彩上的差异在哪里?首先在于音乐。
人们常说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
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音乐发生了关系。 就以戏曲的文学而论,它的艺术结构方法不同于话剧,就因为它是与戏曲音乐的结构相联系、相适应的。
戏曲的文学需要有唱词,而唱词就是一种与音乐相联系的文学形式。即使是戏曲的念白,也不同于话剧的台词,因为戏曲念白除需具备性格化、动作性等条件外,也还要求它具有音乐性,读起来好听,并且能与音乐相配合。
戏曲剧本的结构形式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番演变。无论是元代的杂剧或明代的传奇,剧本的结构形式都是以长短句的曲牌为基础构成的分折(或分出)形式。
从南北曲开始到现今的昆曲、高腔,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但到了清代,自从梆子、皮黄出现以后,剧本的结构形式却变为以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为基础构成的分场形式了。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呢?这也是与戏曲音乐的发展相适应的,因为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由早先的“曲牌联套”体演变为“板式变化”体了。
前者是以一支支完整的曲牌作为音乐结构的基础,一折戏必须由若干支曲牌组成一套曲子;而后者的结构基础则是一对互相对称的上下乐句,一段唱腔则是这一对上下乐句多次的变化重复。一场戏的唱腔,可以有数十对或更多的上下乐句,也可以仅有一两对上下乐句,甚至完全没有唱而全由念白构成。
由此可见,戏曲文学形式的变迁,与戏曲音乐有多么密切的联系。 我们再看戏曲的表演艺术。
戏曲表演要运用唱、念、做、打诸种艺术手段,这每一种手段都与音乐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唱,本来就是一种音乐的表演手段,这自不待说。
念白虽不是歌唱,却要有音乐性,要求它在声调上、节奏上有抑扬、有。
4.习惯上把戏曲中多种曲牌连贯使用,称为
曲牌连缀成套曲,曲牌联成的套曲,古人称为“套数”。
在中国各种戏曲声腔中,主要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个结构方式。像昆腔采用的就是“曲牌体”。简单地说,曲牌体就是把几首固定的小曲联结在一起,组成戏曲的音乐。它既可以是一首小曲的多次重复,也可以是多首不同小曲的连缀,还可以是两首小曲的交叉。这些小曲就叫作曲牌,它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名称,如《蝶恋花》、《山坡羊》、《天净纱》等等,但这些名称与内容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每一个曲牌表明了一种特定的曲调。
5.戏曲中的“叨叨令”
曲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
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如〔折杨柳〕、〔后庭花〕、〔虞美人〕、〔懒画眉〕等,遂成“曲牌”。从汉魏乐府、唐宋词调以至金元剧曲散曲、明清歌谣俚曲,曲调屡有增减。明沈璟《九宫词谱》共列曲牌685种;清乾隆十一年(1746)编成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汇集南北曲曲牌2094种(同名异体共达4466支),每种曲牌各有专名。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何处可加如“也罗”之类的和声),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 每支曲牌唱腔的曲调,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各曲的分句分读,和唱词常相一致;曲调进行的高低升降,可因唱字的四声调值和曲词的思想感情不同,而有所变化。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讫。 曲牌牌名来源不一,有以地名命名,如〔梁州序〕、〔伊州衮〕、〔福州歌〕、〔东瓯令〕等;有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如〔长拍〕、〔短拍〕、〔急板令〕、〔节节高〕等;有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如〔三段子〕、〔四换头〕、〔三叠排歌〕、〔三部乐〕等;有的以来源命名,如〔文序子〕、〔大迓鼓〕、〔卖花声〕等;有因字面错讹,转义为名,如〔朝天子〕原是名种牡丹〔朝天紫〕;〔醉翁子〕原是唐人讽咏醉公子的篇名。此外尚有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如〔者古〕、〔魔合罗〕、〔拙鲁速〕、〔阿纳忽〕等等,以及歌者创用牌名。 曲牌原为声乐曲,后在戏曲中有改为用器乐演奏的,遂演变为器乐曲牌。 准确的说,应该是曲牌 还有韵律
6.什么是戏曲曲牌
1.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2. 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何处可加如“也罗”之类的和声),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每支曲牌唱腔的曲调,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各曲的分句分读,和唱词常相一致;曲调进行的高低升降,可因唱字的四声调值和曲词的思想感情不同,而有所变化。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讫。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戏曲唱词可否搞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