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的全文翻译(古文译成白话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2.寻高手,翻译古文《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翻译: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在去年东武的今晚,明月忧愁得受不了。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只惧怕像王粲那样(怀才不遇),每次相见对立都要登上城楼。
这里不太好理解,你可以看一下王粲的《登楼赋》,诗人由自己想到登楼望故乡的王粲,以此衬托悲伤之情。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3.谁会翻译“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这年八月十五日夜,是他们相聚的最后一个夜晚,次日即将分别。
此夜月圆夜朗,苏轼遂在逍遥堂与好友张继重、李公铎置酒给弟弟子由饯行,几人赋诗饮酒赏月,彻夜未眠。席间苏辙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有感而发,则次兄去年密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韵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一首,词云: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如果以今人观念观之,别说是兄弟之间,就是夫妇之间为了生存、事业计,聚少散多的人生经历亦不乏其人其事,然只要是自我抉择,尽管有生离的痛楚,毕竟还有事业成就的宽慰。
以此观照苏轼兄弟词中的情感抒发就会发现,在诉说别离之苦中那一份无法主宰自身的绝对无奈!当熙宁九年(1076)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本来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自我安慰,然而到了第二年苏辙(子由)写“徐州中秋作”的一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短暂相聚的快乐,根本替代不了依旧“离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 离别之长、之痛;兄弟之间的怀念之情,这在兄长去年今晚,在山东密州(即东武)的词中,已经感受到了;好在今年今晚,我们却相聚于彭城(徐州),泛舟“清河古汴”,又有音乐和美酒相伴何等惬意(七年来兄弟俩第一次共赏中秋月)!然在“惬意”之中,已经蕴涵着离别的凄楚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凉州”,指“凉州词”。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如果说上片所写还是在相聚欢乐情感的抒发里,透露出离别的无奈与痛楚,那么,下片就是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 头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一,“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素娥”,即嫦娥,指明月,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妙!三,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汉末时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写过有名的《七哀》诗,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后人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
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 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4.苏澈写的那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中这;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如果以今人观念观之,别说是兄弟之间,就是夫妇之间为了生存、事业计,聚少散多的人生经历亦不乏其人其事,然只要是自我抉择,尽管有生离的痛楚,毕竟还有事业成就的宽慰。
以此观照苏轼兄弟词中的情感抒发就会发现,在诉说别离之苦中那一份无法主宰自身的绝对无奈!当熙宁九年(1076)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本来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自我安慰,然而到了第二年苏辙(子由)写“徐州中秋作”的一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短暂相聚的快乐,根本替代不了依旧“离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 离别之长、之痛;兄弟之间的怀念之情,这在兄长去年今晚,在山东密州(即东武)的词中,已经感受到了;好在今年今晚,我们却相聚于彭城(徐州),泛舟“清河古汴”,又有音乐和美酒相伴何等惬意(七年来兄弟俩第一次共赏中秋月)!然在“惬意”之中,已经蕴涵着离别的凄楚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凉州”,指“凉州词”。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如果说上片所写还是在相聚欢乐情感的抒发里,透露出离别的无奈与痛楚,那么,下片就是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 头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一,“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素娥”,即嫦娥,指明月,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妙!三,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汉末时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写过有名的《七哀》诗,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后人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
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
5.宋代诗人这是宋代诗人苏辙写的词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意思是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全文:
作者: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6.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苏辙 赏析
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7.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译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