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1(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3.[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4,晴翠接荒城5.
又送王孙去6,萋萋满别情7.[2-4]
2注释译文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5-6]
望采纳哈】
2.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话译文
原野之上,碧草丰茂。一年一度,枯后又青。野火遍燃,无法烧尽。春风吹来,再现生机。远方的野草蔓延到古老的小道,翠绿的颜色连接着荒凉的城池。此地告别,目送着朋友远去,路边野草,也饱含着依依不舍的深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3.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4.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送别诗句是什么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送别诗句是”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赏析: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存坏境。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5.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话译文 原野之上,碧草丰茂。一年一度,枯后又青。
野火遍燃,无法烧尽。春风吹来,再现生机。
远方的野草蔓延到古老的小道,翠绿的颜色连接着荒凉的城池。此地告别,目送着朋友远去,路边野草,也饱含着依依不舍的深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