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集有关说与做的名言事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言必行,行必果. 我们在平日里,总能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是啊!这句话其实是比较直观的,而且是一针见血非常有代表性和针对性,但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均会有一定的抵触,因为大家都知道“说”与“做”是两者需要结合好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虚促实”,所以这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假如,你光会说而不会做那就是所为的“纸上谈兵”,相反你光会做不会说那就是所为“劳而无功”,“说”与“做”其实这两者是统一的有机体,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样,我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只要你把握好这两者我想一般均会事半功倍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绝对的,也只能说是相对而言喽!当然,“说”与“做”还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单位、企业等均利用好说和做之间的关系, 并且是做到说得到也做得到,通过说带动做,促进工作的顺利展,起到明显效果、达到事业有成,促进兴旺发达的目的.为此,“说”与“做”是一个整体,始终“说”与“做”保持一致,我想是个人定会有所成就,是单位、企业一定会繁荣兴旺.。
2.收集有关好词的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并将其积累下来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一暴十寒"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成语 君子远庖厨 明察秋毫 挟泰山以超北海 缘木求鱼 寡不敌众 与民同乐 水深火热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箪食壶浆 出尔反尔 事半功倍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心悦诚服 与人为善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此一时,彼一时 舍我其谁 自暴自弃 何出此言 手舞足蹈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 茁壮成长 专心致志 舍生取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茅塞顿开 同流合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断织之诫 拔苗助长 名言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养心莫善于寡欲。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
3.收集有关宽容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诸城南关,有一条巷子,叫西施巷。
这巷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是出像西施那样美丽的姑娘吗?不是的。缘由在这里呢。
早年间,这里住着两家大户,一家姓王,一家姓臧。臧家这年垒墙,依仗家里主人在京里做大司马,把墙基紧挨着王家铺上了,只留半米宽的一条小胡同。
这使王家很不方便,修房子扎不开架子,下雨排不出水,王家指责臧家说:“古往今来,一家打墙,两家方便,可你们却叫我家走窄巴路,这不是欺人吗?” 臧家很蛮横地说:“只要不垒到你们地皮上,你们就管不着。” 王家热力也挺大,主人在京城里是翰林院学士,咽不下这口气,立即派人去京里送信,要王翰林给撑腰,把臧家的新墙拆了。
不久,送信的人返回来了,带回了一封家书,家里人拆开一看,里边写了四句话: 千里捎书为堵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还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细琢磨了这四句话,觉得在理,就把原来挨着臧家的那段旧墙拆了,缩回三尺,另垒了一堵墙。
臧家一见这光景,很奇怪,细细一打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也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也不对,就把刚垒的那段墙拆了,缩回三尺,另起了一堵墙。
两家这么一让,巷子很宽敞,人们都说他们两家风格高,有施舍精神。由于该巷座落在一条大街的西边,后来,人们便称这条巷子为西施巷了。
海尔普斯: 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 伯克: 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
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4.收集有关好词的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并将其积累下来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一暴十寒"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成语 君子远庖厨 明察秋毫 挟泰山以超北海 缘木求鱼 寡不敌众 与民同乐 水深火热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箪食壶浆 出尔反尔 事半功倍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心悦诚服 与人为善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此一时,彼一时 舍我其谁 自暴自弃 何出此言 手舞足蹈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 茁壮成长 专心致志 舍生取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茅塞顿开 同流合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断织之诫 拔苗助长 名言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养心莫善于寡欲。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
5.搜集几条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名人名言和格言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华盛顿与樱桃树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4.汽车维修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这里有更多的:/topic?ct=29&tn=iktopic&word=%B3%CF%D0%C5+%B9%CA%CA%C2
6.搜集名人的坎坷故事以及对待苦难的名言
1.故事组
王劲: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该如何感恩生活,那就是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感恩需要旷达地面对生活。
张祥:革命战争年代,在江西瑞金,红军为当地百姓挖出了可取甘泉的井,群众写下了“饮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标语以感恩,那口井也被称为“红军井”。
程晓芳:徐本禹从小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他能知恩必报。他勤工俭学每月50元的报酬,43元捐给山东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学校发的300元特困生补助,200元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别人资助他的500元,分别寄给了两名贫困生;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2400元留给了系里的老师……最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到贫穷山区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李丽:垂垂暮年的康熙回顾他自己的光辉岁月,不由得慨然感叹:如果没有鳌拜、吴三桂、葛尔丹等人,自己就不能成就这番辉煌业绩。他举杯向那些已经被消灭了的敌人敬酒,并大喊:“来世再与我为敌吧!”无须去考究细节的真实,康熙是千古一帝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感慨发人深思。如果可以假设,没有那些内忧外患,康熙将是一个平庸的太平皇帝,从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刘一敏: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看望王维克老师。全国解放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几次亲自到王维克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并邀请王老师到科学院工作。1980年,华罗庚又专程回故乡看望陈涉师母。当陈涉师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维克先生的重要译注但丁《神曲》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华罗庚时,华罗庚紧紧地握着师母的手,十分动情地说:“谢谢!谢谢!这是王老师的心血啊!”
兰柯:让葛优的母亲施文心感到欣慰的不是葛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腕,而是儿子的孝顺。她骄傲地说:“在整个北影厂,大家都说,葛存壮的儿女最成器、最孝顺。”老人的话的确不假。去年,在南宁电影节期间,只要葛氏父子共同出现,人们就会看到葛优很小心地挽着父亲的胳膊,和昂首挺胸的父亲不同,他始终低着头,似乎在时刻聆听父亲的教导。葛优也常说:“孝顺是子女最应该尽的义务,不孝顺父母的人,连畜生都不如。”
(在同学们“我还有”声中结束故事。)
2.名言警句组
王菁菁: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吴青青: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张凡: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杨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
钟庆: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前苏联)巴甫洛夫
师小结:同学们准备得很充分,对,感恩需要旷达的态度、知恩必报的胸襟……
(一) 感悟升华(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感恩。)
章平:感恩是珍惜所拥有的。
彭玉卉:感恩是报答别人给的恩惠。
孙磊:感恩是以一颗宽容之心面对所遇的不顺。
(老师的话刚落音,小手就已经举起。)
(二) 说说自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说自己)
师:同学们,我们在爱的天空下生活、学习,但我们感受到了吗?
冯缘:我一起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感恩”,认为什么事都是应该的,从不知道珍惜……现在想想这来得多不容易——这是父母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把我们送进了求知的殿堂啊……(话还没有说完,已经泣不成声,老师及时地安慰:今天你能认识到这一点,真的不错啊。)
王劲:我想对老师说声“对不起”,那次没有按时交作业被老师批评时,我满肚子的怒气:为什么不批评别人。我甚至还给老师起了外号。现在想想,真是太幼稚了,老师是为了我好啊!(很惭愧地低下了头。)
付邦亮:我要对我的好朋友XXX说声“对不起”,那次是我将你的铅笔盒扔到了塘里,我当时恨你将我和同学打架的事告诉了老师,唉,那时就为什么不想到这是在帮助我啊?!
7.搜集有关名人的故事
1. 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科学家有他的祖国 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
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3. 钱学森 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
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
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
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
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
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
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
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
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
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
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5.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
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
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
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
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搜集有关名人的故事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