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苟利国家生死以”是林则徐那首诗中的句子,全诗是怎样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也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双音词,只是陪衬;“祸福”的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祸”,“福”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祸福”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2.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出自:清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二》 原诗: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二 清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释义: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
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
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 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3.林则徐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 出自哪本文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表达为国奉献的思想感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坦然接受吗?
春秋时郑国子产受到诽谤,曾说过:“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趋:迎受。苟利二句是林则徐最喜爱,经常吟咏的诗句。
4.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类似诗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宋.陆游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赠梁任父母同年》清.黄遵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三国.魏.曹植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战国.楚.屈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宋.文天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满江红》南宋.岳飞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满江红》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5.抒发爱国情怀的名篇佳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爱国诗句_爱国诗句2 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吉鸿昌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顾炎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14、明·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15、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16、三国志:忧国忘家,捐躯济难.17、唐·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14、明·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15、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16、三国志:忧国忘家,捐躯济难.17、唐·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18、位卑未敢忘忧国。
6.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 这句话是谁说的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作者:【林则徐】 年代:【清】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释】: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
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林则徐名言佳句苟利国家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