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人处世之道——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简述如下。
1.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2.50分 大学、中庸、论语里的佳句
大学1、三纲: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民)4、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君子慎独(诚意)5、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明,食而无味,此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者,天下鲜也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之民之父母8、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1、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8、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论语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8、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1、席不正不做2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23、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28、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9、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0、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2、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着来。33、子夏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6、刚、毅、木、讷,近仁37、君子思不出其位38、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9、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40、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41、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失;邦无道,如失。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4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45、道不同,不相为谋46、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48、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9、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学期既衰,戒之在得。5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5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5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54、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55、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56、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愿,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孟子》《大学》《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老师的晨诵经典篇目是《中庸》,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不许复制,只供参考)
4.关于为人处世古代名言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维旺(精选) 关于为人处事的名言关于为人处事的名言1、做人要讲是非,但不要太计较利害;做事要讲利害,但不要太害怕是非。
对人,要往好处想,往长处看;对事,要往远处想,往大处看。2、做人: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要谦和为美,多让少争。三要与人为善,切忌骄横。
四要仗义疏财,扶危济贫。五要诚信待人,远离是非。
3、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4、比赛,有胜有负;地位,有上有下;际遇,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
做人要尽力而为,处事要随遇而安!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要懂礼仪,懂得尊重人,懂得鄙人者人恒鄙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知者不博,博者不说,妙语精言,不多为贵!7、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立身以德,施众以义。
为人以诚,律己以严,处事以恒,助人以爱。做人须懂得:心易服于德,而难服于力!8、大海的浪花靠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人鼓起。
做人应积极进取,挑战人生,使人格完美,使真情永恒!9、人以待已为是非,我以待人为对错;人以利已为恩怨,我以利人为取舍;人以得失为得失,我以善恶为善恶;人以地位升浮为亲疏,我以感情真假为远近。14、好话,能引起别人善心;坏话,会激起别人恶念。
多说一句好话,多添一分和气。为人就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结好缘。
19、做事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做人宁可笨些,不。
5.《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读后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读后感《《中庸》读后感》。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中庸佳句教你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