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2.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
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 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
它的潜伏期是3—8日。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童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
3.什么是手足口病
1959年,针对患者病发时,手、脚、和口会出现水泡或红疹,提出以“手足口病”命名。
传染病源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病原,以柯萨奇病毒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柯萨奇病毒CoxA16型柯萨奇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感染后人会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
肠道病毒71型肠道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这些病毒可被培养在恒河猴肾脏细胞(rhesusmonkeykidneycell;RhMK)及人胚二倍体细胞(humanfetaldiploidcell)中。
若检体取自病人粪便及组织即以人胚肾二倍体细胞(diploidstrainofhumanfetalkidneycell;HFDK)培养;若为咽喉拭子检体则选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diploidstrainofhumanfetallungcell)培养。 经由这些细胞培养后纯株化病毒分析,发现会出现典型由肠病毒所致的细胞病变(cytopatheticeffect;CPE)现象,由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morphology)及物理化学(physicochemical)特性都与当时已知的其他肠病毒类似,但进行中和抗体试验(neutralizationtest)或免疫扩散试验(immunodiffusiontest)后,却发现其彼此间并不会有交互作用的现象,因此推测当时所发现的病毒为一种新型的肠病毒,故将该病毒株命名为肠病毒71型。
传播途径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4.请问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COXAOHIE)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
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 手足口病症状判别:手足口病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 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
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5.请问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小孩突然发热、拒食或突然喜食液体样食物、手上和脚上出现红色小皮疹或小水泡,到医院检查发现小儿口腔内出现小疱疹和溃疡、多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血常规检查是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的血象,从而被医师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
临床上这种疾病一般体温在2~3日内可以降至正常;手足的皮疹往往在2~3日后吸收,不留痂;口腔内的疱疹和溃疡可以持续1周左右的时间。通常给予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即可显效,如中成药:大青叶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和双黄连口服液;西药:利巴韦林片或口服液,均可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少部分因口腔溃疡疼痛剧烈而拒食并伴有高热的小儿,可以给予三氮唑核苷、阿昔洛韦、莪术油等药物静滴;口腔溃疡可以使用碘甘油、锡粒散或西瓜霜喷剂等局部治疗。由于病毒感染容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但大剂量高档抗生素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在病程中应给予小儿含较多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必要时可以给予牛奶、果汁等流汁饮食,或者粥类、烂面条等半流汁饮食,因口腔溃疡而禁食的做法不可取。 对于这种疾病,主要是预防。
对于发生这种疾病的小儿,应予以家庭隔离的方式,劝其家长将小儿带回家,一周后方能上学;在小儿相对集中的幼儿园,应经常对小儿使用的玩具、桌椅等物品予以消毒,小儿使用的教室和卧室也应予以通风消毒和紫外线消毒。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多发的常见病,家长对此不要有过度的紧张和不安,及时将小儿带至医院予以正规治疗和给予小儿适当的饮食是关键。
当然,在平时应注意养成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外出后、接触玩具后、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洗手,尽量避免小儿接触已经患病的其他小儿等,这些都能帮助你的小儿免受疾病的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什么是手足口病简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