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
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
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
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
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
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
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
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
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
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
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
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
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
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
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
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
2.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
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
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
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
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
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
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
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
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
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
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
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
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
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
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
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
3.佛说分别布施经 什么意思
这是唐僧翻译的一部经书啊,主要的内容是佛专门对弟子们说的,如果我们去布施(布施是佛教修行的六种途径之一,称为“六度波罗蜜”之一,是积累福报和功德最大的一种,所谓“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就是如此)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有什么样的益处,主要讲的就是在这些内容。经书不长,贴在后面给你看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树园。与苾刍众俱。尔时有一苾刍尼名摩诃波阇波提。持新氎衣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氎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愿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
尔时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汝可持此氎衣施诸大众。所获胜利同供养我等无有异。是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重白佛言。我本发心。唯为世尊故造此衣。愿佛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如是三复殷勤劝请。佛亦如是三复答言。但当平等施诸大众。所获胜利与我无异。是时尊者阿难。侍于佛侧见是事已。前白佛言。世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是佛之亲有大恩德。唯佛自知。此所奉衣佛为纳受。今正是时。令摩诃波阇波提于长夜中得大利乐。佛言阿难。如是如是。此摩诃波阇波提是吾之亲有大恩德。我亦自知。今自手造衣来施于我。甚为难事。何以故。阿难当知。所有补特伽罗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者甚为难事。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何况于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净信于佛无疑。及法僧伽亦无疑惑。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阿难。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而能于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已断疑惑。此苾刍尼难作能作。佛亦自知。
阿难,有十四种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于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于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于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于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于阿罗汉向而行布施。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阿难。汝今当知施病苦人获二倍福。施破戒人获百倍福。施持戒人获千倍福。施离染人获百千倍福。施须陀洹向获无量福。何况须陀洹果。施斯陀含向获无量福。何况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获无量福。何况阿那含果。施阿罗汉向获无量福。何况阿罗汉果。施诸缘觉获无量福。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是名为较量十四种布施功德。复次阿难。当知布施大众有其七种。一者施佛现前诸苾刍众。二者施佛灭后诸苾刍众。三者施佛灭后苾刍尼众。四者施佛灭后苾刍苾刍尼二众。五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诸苾刍众。六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尼众。七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苾刍尼二众。如是名为七种大众。当行布施。
复次阿难。当知有四种布施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能施清净即无受者。二者所施清净即无受者。三者能受清净即无施者。四者所受清净即无施者。阿难。何名能施清净即无受者。谓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施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若施者有所见相。即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亦不清净见亦不清净。若离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净。
又复何名所施清净即无受者。若受者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由离相故即所施清净。
又复何名能受清净即无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离是相即无施者。
又复何名所受清净即无施者。谓由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阿难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种布施清净。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闻佛宣说种种布施法已。即持是衣施诸大众是时诸苾刍众即为纳受。
佛告阿难。于当来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于大众起净信心。而行布施者。当知是人获福无量。何况于今现在行施。
尔时尊者阿难及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闻佛说已。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4.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来,那应该如何去布施
怀着帮助他人的心去布施。
不求回报 这样获得的福报就很大了 如果能无相布施,就更大了 对于无相布施,请参见(金刚经) --------------------------------------------------------- 善恶功过记录各分五级,功过相抵。 善:1道=10德=100善=1000功=10000得 (1道=10德、1德=10善、1善=10功、1功=10得) 恶:1刑=10罪=100恶=1000过=10000失 (1刑=10罪、1罪=10恶、1恶=10过、1过=10失) 善的功德+ 恶的过失-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思敬神圣仙佛 一次 一得 侮神圣仙佛 一次 三失 视善 一日 一得 视恶 一日 一失 贫有无谄 一日 一得 贫有思谄 一日 一失 思利人 一次 二得 思害人 一次 一恶 思建寺庙 一次 四得 思毁寺庙 一次 三过 思造神佛 一次 六得 思毁神佛 一次 六失 受辱不怨 一次 一功 念怨不休 一日 三过 不起淫念 一日 一功 起心思淫妇女 一日 一恶 劝论善语 一次 八得 谈论非言 一次 八失 讲经训蒙 一次 一功 说邪惑众 一次 一过 善言利人 一次 一功 恶语伤人 一次 一过 自谦劣才 一次 一功 自夸贤能 一次 一过 教子敬夫 一次 三功 骂子唆夫 一次 三过 劝息赌博 一次 一善 诱人赌博 一次 一恶 解息一事 一次 一善 唆弄争端 一事 一罪 不彰人短 一次 二得 扬人之短 一次 五失 怜人失缺 一次 五得 毁谤他教 一次 一罪 朔旦焚香 一次 五得 初一十五 朔旦号努 一次 五失 口言心由 一次 一功 口是心非 一次 一过 对灶神礼诵经文 一次 一功 对灶神吟咏泣哭 一次 三过 造作善书 一次 一善 造作恶语 一次 一恶 扬人之善 一事 一善 扬人之恶 一事 一恶 隐人之恶 一事 一善 隐人之善 一事 一恶 明知故隐 褒圣称贤 一次 八功 讪谤圣贤 一次 一罪 赏罚公正 一次 七得 赏罚不平 一次 三过 怜孤恤寡 一次 一功 凌孤逼寡 一次 一过 斗量施人 一次 一功 得新忘故 一次 一过 完纳国税 一次 五功 拒纳国税 一次 八过 守法拒赂 一次 八功 弃法受赂 一次 一恶 判事公正 一事 八功 判事不平 一事 八过 受屈不怨 一事 九功 移罪他人 一事 一罪 尽忠报国 一世 三德 不忠国家 一世 四罪 戕身报国 一命 一道 扰敌国政 一次 一刑 朝夕省亲 一日 五得 朝夕不省亲 一日 五失 求佑尊亲 一次 三功 怒亲不悦 一次 一过 尊奉上命 一次 四功 家事 违逆上命 一次 一恶 家事 扬名显父母 一次 六功 忤逆父母 一次 一恶 重再加罚 事亲完全无缺 一世 登极乐 惰其四肢不顾父母 一世 八恶 以幼敬长 一次 一功 忤逆父母致死 一命 二刑 以卑事上 一次 三功 以卑凌尊 一次 四过 兄友弟恭 一世 一德 兄弟成仇 一世 一罪 女守和顺 一世 一德 女不柔顺 一世 一罪 施给食饭 一次 五得 夺取食饭 一次 一过 致死加罚 行诸方便 一次 一功 欺贫重富 一次 一过 放生活物 一命 一功 吃牛犬肉 一次 一过 印送经文 一册 三功 毒杀鱼虾 一命 一失 施舍药材 一次 三功 贩卖假药 一次 五过 造巢放生 一次 五功 射击禽兽 一命 五失 收符救人 一次 一善 放符害人 一次 八恶 伤命二刑 救人命 一命 一德 杀人命 一命 一刑 救一胎命 一命 一德 参著善书 一人 一德 编淫邪书 一册 三罪 持斋戒杀 一世 一德 开斋破戒 一世 五罪 参建鸾堂 一堂 一道 毁废鸾堂 一堂 一刑 参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道 阻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刑 扑灭山火 一次 一善 放火烧山 一次 二恶 扑灭厝火 一次 八功 放火烧厝 一次 一恶 清扫道路 一次 四得 污秽道路 一次 四失 补修道路 一次 四得 损道路 一次 四失 拾得五谷 一粒 一得 抛弃五谷 一粒 一失 敬舍字纸 一张 一功 放弃字纸 一纸 一过 掩埋禽兽尸 一尸 一功 抛弃禽兽尸 一尸 一过 疏财重义 一次 一善 见利忘义 一次 一恶 装神佛像 一尊 一德 装脏开光 毁神佛像 一身 一罪 建送排水沟 一次 九功 怨人水路 一次 四罪 寄附土地建寺庙学校 一分地 一德 孀妇守节 一世 一道 弃夫离子 一世 一刑 埋人尸 一尸 一德 劫人尸 一尸 一刑 整洁衣服 一次 一得 夜起裸露 一次 二失 恭而有礼 一次 五得 骄而无礼 一次 五失 祭祀祖先 一次 五得 轻漫先灵 一次 五过 夜间清收灶上 一夜 六得 夜间灶上置物 一次 六失 敬奉师傅 一次 一功 慢其先生 一次 一过 礼佛诵经 一次 一功 耻笑诵经 一次 二过 产妇避灶室 一日 一功 跨踏灶上 一次 一过 诚敬神圣 一次 三功 侮慢圣神 一次 二过 祭祀天地 一次 九功 咒骂天地 一次 一恶 夫妇相敬 一次 一功 夫妇不睦 一次 二过 建设斋蘸 一次 一德 阻挡斋蘸 一事 两罪 谨避疑嫌 一次 一功 无避疑嫌 一次 一过 教识文字 百字 一功 误教文字 百字 一过 成人之美 一次 三功 助人为非 一次 四过 演正气戏 一次 一善 演邪淫戏 一次 一罪 学道不厌 一世 二德 作恶不悔 一世 三罪 真货贱卖 一次 三得 以伪混真 一次 五过 朋友有信 一次 一功 朋友失信 一次 一过 信仰善恶报应 一世 三善 不信善恶报应 一世 三恶 信奉经文 一世 五善 不信经文 一世 六恶 尊信圣训 一世 五善 不信圣训 一世 五恶 交友一世义气相投 一人 一德 为负信义忘失朋友 一人 一罪 不履邪地 一次 一功 私窥妇女 一次 五过 祖父忌日戒淫 一次 二功 祖父忌日不戒淫 一次 三过 劝人节欲免疾 一次 五功 好色致病贻父母忧 一次 一罪 戒节淫欲 一次 一善 淫欲过度 一次 一恶 拒淫有夫之妇 一人 一德 淫有夫之妇 一人 一罪 造戒淫书 一部 三德 造淫书 一部 三罪 平生不色 一世 一道 谋占有夫之妇 一人 一刑 破除淫堀 一处 一道 设淫堀 一处 一刑 成节妇 一世 十道 破人名节 一人 十刑 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