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不知有花"句子品析
文中摘抄: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他们的花,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
“花?哪有花?”
——读张晓风《不知有花》
花海,山庄,妇人。
“花?哪有花?”这是山村妇人面对作者的回答所发出的疑问。那些使我们惊呆沉迷的花,在她眼里居然是不存在的。也是,她每天在这些桐树间要走好几个来回,那些桐花在她看来,只有那些高贵典雅的花才是花,只有那些有着芬芳馥郁的花才是花,渺小的桐花称不上“花”。
面对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我们这些“局外人”可能会为之陶醉其中。而在桐树下走过千百回的山村妇人已习惯了这一自然现象,每天都与它们生活在一起,每天都看见,难怪不足为奇。近在眼前的明明是花,却不知眼前有花。
就像一个每天都看落日的人和一个难得看一次落日的人,他们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每天都看落日的人会认为这落日天天都是这样,而难得看一次落日的人会认为这落日居然会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太绝了!
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去一片满是桐树的山林驻足欣赏的话,我想我定会陶醉其中的。自小我就喜欢那些不是很引人注目,但不施典雅的小花。是的,在生活中,与某一个人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其实你并未彻底地发现或了解他。
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度过岁岁月月而不知有爱。
真可谓“相亲相融而不相知”啊!
2.《不知有花》张晓风阅读题
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对比(反衬);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或“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反衬山村农妇“视而不见”(或:不为所动,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表情(答“神态”也可);平静的样子
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没有游离主题,叙述少年看落霞落日,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说明这些融入自然造化的人,心理是一样的,这种写法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体现。
5.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二次“嫉妒”都表达了作者对天天与花为伴却不知有花的女子的艳羡之情(或自己对那些与自然相融相亲却不自知的精神境界的向往),第一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无标准答案,自拟。
3.散文 不知有花,即兴评论
1、本文的主旨: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2、前三段是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简要说明): 反衬,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反衬妇人视而不见。
3、选一个写景的句子: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品析它的妙处:这里生动而有形象的写出了桐花的美,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
不知有花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 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
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
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 。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4.不知有花 阅读答案
1:文章叙述的两件事:(1)五月游客家小山村(2)少年时游狮头山
2:文中{}中的句子不可以删除,因为这句话侧面交代了妇人的身份——当地的农妇。
3:文中【】中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前面写妇人“居然问”“哪有花”,写出了我的惊
讶,后面如果立刻写“我懂了”显得过于仓促,中间这个过渡句实际是揭示了后来“懂”的
原因——既然是花落如雨,花就不希奇,就自然是视而不见。
4: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并不是说农妇不懂美,而是说她的生活已经和这些美好的景色与事物融
为一体,可以说,她自己已经成了美的一部分。美当然看不到自己。
5.不知有花 张晓风 阅读
不 知 有 花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出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小客家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嫁。而农人对他们的花,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进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 “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妇人,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6.不知有花 阅读答案
答案: 25.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2分,主要概括文章第⑧段的内容,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26.反衬,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或“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反衬山村农妇“视而不见”(或:不为所动)(2分,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27.表情(答“神态”也可)(2分) 28.没有游离主题,叙述少年看落霞落日,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
说明这些融入自然造化的人,心理是一样的,这种写法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体现(2分,答出前一层意思即可,其他与此相近的表达亦可,后一层意思可以不说出来) 29.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与此相近的表达亦可) (2分,每对一处给1分) 30.句子: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露出些许微红。品析: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花的美,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
7.张晓风 不知有花 读后感
只能“嫉妒”
——我读《不知有花》之三
张阿姨的《不知有花》真的是好文章啊!前面写过两篇论读的文章,谈论自我感悟,但总觉得没有说透,没有过瘾。
星期天的上午,轻寒撩人。我信手翻开《随园诗话》,目录中“恬淡添寿”跃入眼帘。关乎性、命,这样的文字我是很敏感的。于是翻而读之。文字不长,记录如下。
余己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可谓盛矣。近都薨逝。惟余以奉母故,空山独存。想勤劳王事者,毕竟耗心力,损年寿耶?嵇康有“圉马不乘,寿高群厩”之语,似亦有理。宋人《吟古树》云:“四边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也应随例作灰尘。”《闺词》云:“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这样的文字,我当然是觉得道气横秋的,似乎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如果能够为国为民办得好事,也不失循吏本色。圉马、乔木于己,固然欲“不乘”、“不材”,不被人骑乘,不修成器物,但是于社会,无所事功,如何立足,如何生存?自求独完,而不寻经济度人之途,这样的人生似乎是不完整的。故达儒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才这篇短文只能算小乘家言。
“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这样诗句终于深深将我打动了。这个难道不就是《不知有花》的“嫉妒”和羡慕吗?为什么“嫉妒”和羡慕,是因为不得,不能。妻说,这样的诗句是假情假意啊!
常常有一群人自命为性情中人,虽云超脱,其实不然。或迷于情,或痴于书,或醉于癖,此皆为我执,并且因此而累,因此而痛。两年多前,我在金陵阅江楼读到的一副对联可以证之,“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种佳境,痴声痴色痴情痴梦万辈痴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不做花,只做小草,不求灿烂辉煌,但求绿我一生,终究不能脱欲啊!
是的,“恬淡添寿”,此语尽人皆知,然又几人能为?功名利禄、酒色财气,虽然常常被人唾之于口,却趋之若鹜,滚滚红尘几人能免?欲而有求,求之不得,进退两难,于是生出千般感慨和万般羡慕。我不敢说张阿姨这样,但至少我是这样的。
“整日里忙忙碌碌的农妇,心静如水的老尼,这样的人不知有花,让张阿姨‘嫉妒’羡慕,憧憬。而我们呢?我们会用这样的目光来看待她们吗?未必。”这是我第一篇解读文字中片段。写到这里,对于这个“嫉妒”,我是稍微有一些心得了,这是求之不得的无奈,这是极绚烂之后的想归之平淡,这是舍弃之后的频频回首,这是进退两难的矛盾心语。
这个成为一悬案的“嫉妒”,一直搁在了我的心上,能够在今天偶然的机缘下,读书有怀的顿悟中,涣然冰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