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书所见》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意思是
黄金栋 创建
没有千古名句 这首诗名人评论过
2016/10/18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按题按文都应该是记叙
萧萧 萧条的意思 官方译为声音那是狗屁 意思是不整齐有空缺
这首诗的寒声可以判断为蝉声 寒声 天上为雁 树上为蝉 地下为虫
促织 综合难以判断 促织在多古诗里出现 有的是织布 有的是蟋蟀 前提是都有声音 都可以挑战 如果是田地的是蟋蟀 如果有丝或梭的织布 提示壁下的都很难判断 按年代也无法判断 唐朝就有两种说法
篱落综合一下就是太阳落下的意思
我的夜书所见译文
落掉许多叶子的梧桐树上传来蝉的鸣叫声
远来的客人迎着秋风深情的望着江面 懂事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着纺织技术 篱笆影子没了天已经黑了这时候点亮一盏明灯
第二句二种译法 江面上秋风吹起了水波客船传来游客的歌声
第三句有争议
2.<<夜书所见>>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1、名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原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简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3.夜书所见里面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1、终南别业王维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意思是: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2、“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
2、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4、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5、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夜书所见>>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1、名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原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简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5.夜书所见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希望能帮助到你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夜书所见一诗中哪句是传世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