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的好词好句好段
1.《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
2.《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2.《世说新语》好词好句
一、有太多。
二、尤其是言语一门,几乎每条都是。举例如下:
言语第二之一、尧德未彰
(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译)边让去见袁阆,举止有些失态。袁阆说:“从前尧去拜访许由,许由脸上没有惭愧之色,先生为什么竟举止慌乱呢?”边让回答:“太守您刚到这里,圣德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才举止失态的。”
言语第二之二、眼中有瞳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稚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言语第二之三、小时了了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膺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膺和宾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道:“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言语第二之四、偷不行礼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译)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你怎么不行礼呢?”小儿子答道:“偷,怎么能行礼!”
言语第二之五、覆巢之下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译)孔融被捕,朝廷内外一片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父亲被捕时两人还在玩琢钉游戏,毫无惊恐之色。孔融对差役说:“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两个孩子就保全了吧。”儿子从容说道:“父亲曾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吗?”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
言语第二之六、忠臣孝子
(原文)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译)颖川太守对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寔的儿子元方:“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回答:“是高明的太守。”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回答:“我父亲是忠臣孝子。”客人问道:“《易》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元方说:“你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说:“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客人惭愧地走了。
3.《世说新语》好词好句
一、有太多。
二、尤其是言语一门,几乎每条都是。举例如下:言语第二之一、尧德未彰(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译)边让去见袁阆,举止有些失态。袁阆说:“从前尧去拜访许由,许由脸上没有惭愧之色,先生为什么竟举止慌乱呢?”边让回答:“太守您刚到这里,圣德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才举止失态的。”
言语第二之二、眼中有瞳(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稚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言语第二之三、小时了了(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
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膺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
李膺和宾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道:“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
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言语第二之四、偷不行礼(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译)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你怎么不行礼呢?”小儿子答道:“偷,怎么能行礼!”言语第二之五、覆巢之下(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译)孔融被捕,朝廷内外一片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父亲被捕时两人还在玩琢钉游戏,毫无惊恐之色。
孔融对差役说:“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两个孩子就保全了吧。”儿子从容说道:“父亲曾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吗?”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
言语第二之六、忠臣孝子(原文)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译)颖川太守对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寔的儿子元方:“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回答:“是高明的太守。”
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回答:“我父亲是忠臣孝子。”客人问道:“《易》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元方说:“你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说:“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
元方说:“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
客人惭愧地走了。
4.《世说新语》好词好句加读后感(标篇号)十篇
赏誉第八之四、云中白鹤(原文)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译)公孙度品评邴原:“就像云中的白鹤,不是捉麻雀的那种网能捕到的。”赏誉第八之七、后来领袖有裴秀(原文)谚曰:“后来领袖有裴秀。”
(译)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后辈的领袖将是裴秀。”赏誉第八之十、璞玉浑金(原文)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译)王戎品评山巨源(山涛):“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赏誉第八之十二、万物不能移(原文)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译)山公(山涛)推举阮咸为吏部郎,品评道:“清心寡欲,不为外物左右。”赏誉第八之十三、清伦有鉴识(原文)王戎目阮文业:“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
(译)王戎品评阮文业:“清纯文雅,有人伦之鉴,自汉代以来,还从没有这样的人。”赏誉第八之十四、武元夏目裴王(原文)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楷清通。”
(译)武元夏品评裴楷、王戎说:“王戎简约,裴楷清明通达。”赏誉第八之十五、栋梁之用(原文)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译)庾子嵩(庾敳)品评和峤:“像松柏一样高高耸立,虽然有枝杈,可用来建高楼,可以做栋梁。”赏誉第八之十六、风尘外物(原文)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译)王戎说:“太尉(王衍)仪态高雅清醇,就像玉树琼林,天生就是超脱世俗的人物”赏誉第八之三十一、名士无多人(原文)王夷甫语乐令:“名士无多人,故当容平子知。”(译)王夷甫(王衍)对乐令(乐广)说:“名士没有多少人,自然应该让平子(王澄)品评一番。”
赏誉第八之三十二、悬河泄水(原文)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译)王太尉(王衍)说:“郭子玄(郭象)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赏誉第八之四十一、家从谈谈之许(原文)庾太尉目庾中郎:“家从谈谈之许。”(译)庾太尉(庾亮)品评庾中郎(庾敳):“家叔言谈很深刻。”
赏誉第八之四十二、神气融散(原文)庾公目中郎:“神气融散,差如得上。”(译)庾公(庾亮)品评中郎(庾敳):“神情悠闲洒脱,确实超过常人。”
赏誉第八之四十三、祖车骑朗诣(原文)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曰:“少为王敦所叹。”(译)刘琨赞赏祖车骑(祖逖)的开朗豪放,说:“少年时就被王敦称赞。”
5.世说新语中的好句,好片断进行感悟点评
世说新语中的好句
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会心处不必在远。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
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
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
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
胸中无宿物。
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百行以德为首。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6.《世说新语》中的好段有哪些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7.出自世说新语的名言警句加注释
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释义: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读来读去不禁击节赞赏,意兴盎然。 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这句话形容看问题只看到了局部,而看不到全貌。 三、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释义:北方学者读书治学就像是从宽广开阔的地方看月亮,南方学者读书治学则像是从窗中窥视太阳。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牖,窗。北方学者读书治学有视野广阔的优点,但广博有余而精细不足;南方学者读书治学虽然视野没有那么宏大,只限于部,但有小中见大,精确细致的一面。
四、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释义:人活在世上,最珍贵的是顺乎自然,顺乎内心,怎么能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奔波几千里使身心受到束缚呢?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适意:称自己的心意。
尔:而已。羁宦;为仕宦所羁束。
要:通“邀”,追求。据《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季鹰自谓山林间人,在洛阳做官。
有一年秋风瑟瑟勾起思乡心绪,想到家乡鲈鱼脍等佳肴的美味,油然产生隐居思想,脱口说出了这一名句。 它表现出一种对束缚人性的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顺心适意的旷达生活的追求。
这种肆意旷达的生活追求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多用此典表示弃官归隐。
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释义:人担心的是志向没有确立,何必忧虑好的名声不能传开去。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意思是,有了坚定的志向,加之以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届时何愁没有美名?所以人们应首先关心志向是否确立,而不应担忧名望如何。 相反,有些人胸无大志,不学无术,却唯恐自己名望不济,四处招摇撞骗,沽名钓誉,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名流,实在无聊。
可以此二句劝勉青年应有坚定正确的志向,不要多注意名声如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牖中窥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莼鲈之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令名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