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电影《布鲁克林》(Brooklyn)?
《布鲁克林》(Brooklyn)是福斯探照灯公司发行的一部爱情电影,由约翰·克劳利执导,西尔莎·罗南、艾莫里·科恩、多姆纳尔·格里森主演,于2015年11月4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讲述爱尔兰姑娘艾莉丝在20世纪五十年代来到纽约,希望可以创出一片天地,在这里她需要在纽约的大城美梦与爱尔兰的小镇生活、酒馆老板吉姆和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之间做出抉择。 2016年1月14日,该片入围第88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影片评价: 一部强有力的浪漫戏剧,富有历史感,同时饱含深情,在这个工作室曾经专攻过的领域内,《布鲁克林》再次填补了这块空白,它以一部受热捧的畅销小说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柔和细腻、催人泪下的故事。(《综艺》杂志评) 尽管把操作台从按键式,升级成了双手按键式,《布鲁克林》仍然是在编织着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却几乎让人无法抗拒。
作为一个移民后裔的孩子,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弦被触动了。(The Wrap评) 品味极佳的经典之作,这部庄严华美的浪漫主义戏剧,被变迁着的时间、地点和社会风物,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好莱坞报道者》评) 《布鲁克林》是一部典范之作,它向人们证明了,一部电影,可以兼具内心的温暖和坚定的信念,可以兼备'老式'和鲜活。它是现在上映的电影中,新-老结合的杰作。
(《科学箴言报》评) 豆瓣网友评价: 关于爱情和乡愁的电影,美得就像打了一层柔光。两男一女三位主角都选得很好,女主演活了女性漂泊异乡的每个瞬间。
今年看过那么多渣男电影后遇到两个如此优秀的男主,我都替剩下一个感到惋惜~ 四星半。简直就是美国的移民广告:异国的思乡之情无论多强都会被你所谓故乡残酷的现实而击碎,所以你要是跑路到了美利坚就千万憋回去啦。
西尔莎·罗南再次展现出了超越同辈人的成熟演技,摄影、服装、布景的年代感营造的非常成功 我觉得这故事很动人而且对爱情的刻画细腻又温馨。Tony是大洋彼岸不确定的美好,Jim是家乡平淡的温存。
Eilis的挣扎,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应该是每一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挺可怕的,”绿茶婊“现在已经是键盘侠们脱口而出的词了啊。
你可以参考以上评价,做出自己的评价,谢谢。
2.如何评价电影《布鲁克林》
一、结构与布局
1.在小说开始,科尔姆•托宾“详尽”描写了这个爱尔兰小镇的生活,虽然他的写法非常简单( “自由间接问题+对话”),没有过多去描写风土人情,但他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延伸了某些感官,读者好似也曾在那些街道、店铺和居室内留下过身影。
电影省去了这些按理说非常需要的背景,开始便是一个动作:艾丽丝将要去美国,向凯莉小姐辞职。而在小说中,艾丽丝做出这个决定经过了长时间的纠结。
2.小说开头,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伏笔,为之后艾丽丝与吉姆的爱恋埋下了伏笔。艾丽丝陪同女友去参加一次舞会,认定吉姆会邀请他跳舞,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伏笔对于理解艾丽丝从美国回来,为何会陷入与吉姆的恋情将有巨大作用。
但很可惜,电影将其删去了。故而,导致在电影最后,观众很难明白艾丽丝既然已经在美国结婚了,为何还与吉姆发展恋情。
3.小说留给艾丽丝再次回归爱尔兰的篇幅其实只有40页,约占1/5;但电影差不多用了1/3的篇幅来讲艾丽丝回到爱尔兰的这段生活。事实上,不只篇幅延长了,而且加了一个“意图明显”的结尾:再次前往美国的渡轮上,艾丽丝向另一位第一次前往美国的爱尔兰姑娘传授经验。
分析:以上三点改动实可理解。因为电影需要通过动作来推动剧情发展,尤其是保留那些将带给观众情感冲击力的剧烈动作(如离别),尤为需要。同时,影像也很难将一种情调、氛围赋予故事,背景的描绘则需要花去很多时间,这是电影所不允许的(而电视剧可以做到)。至于最后将片段扩展,无非是为了结尾艾丽丝回到托尼身边显得“更动人、更合理”。
二、情感与形象
1. 科尔姆•托宾通过“自由间接问题+对话”的写法,使得语调在某种程度上既在人物之外、又在人物之内,这使得小说浸润着一种淡淡的情绪(想想伍尔夫的小说)。虽然电影要还原这种语感,太难(需要克莱尔•德尼式的感觉影像),但让人诟病的是,《布鲁克林》陷入偶像剧般的过度抒情中:想想艾丽丝在前往美国的渡轮甲板上,影像使用的柔光,让场景看起来很假;还有电影中使用的抒情味很浓的弦乐,旨在感染观众情绪,但其实用一些节奏感明快的鼓点会更好(如很多英剧中使用的,如《卡罗尔》的配乐)。
2. 正因为“自由间接问题+对话”的写法,小说因而产生一个悖论:也即作为女主角的艾丽丝虽然着墨最多,但却是形象最为模糊的一位;相反,围绕在艾丽丝周围的人物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动作、几句话,形象却个个鲜明。
电影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女主角形象是鲜明的,电影正是围绕她展开的;但那些周边配角却只能偶尔瞥见身影。这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特质所致,同样也反映出导演水准。
3.正如上条所言,小说中的艾丽丝其实是一位内向、情感细腻、又未经太多市面的小女生。相反,西尔莎•罗南棱角过于鲜明的脸已经破坏了这份想象,虽然电影中的艾丽丝有时也会怕生(初到美国),但基本上是一个外向的人(如一开始的“直接”辞职,小说中则有长段的描写来刻画她的犹豫;对托尼求爱的主动接受、性爱的发起者等)。这种转变当然可以看成是导演出于自身创作的诉求,但撇开原著不谈,电影所塑造出的这位女性形象其实是淡薄的。观众需要借助的是一些外在手段(比如别离、死亡等动情时刻+煽情的配乐)来感受角色的情绪,以获致一个完整形象。
4.问题就此而来。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是否可以直接通过表演形成?一些杰出的电影已经帮我们做出解答。在法哈蒂与达内兄弟的电影中,人物的象形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演员演技完成,更多的已经在故事的情境中形成。比如法哈蒂的电影中,人物形象往往通过陷入的两难抉择形成。
三、小说与电影
小说与电影有着不同的运作方式,欣赏方式自然也不同。一个不断将影像比对文字的观众,无法对电影获得真切的体验。“忠实原著”的说法不仅是对原著小说,也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电影显然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只有当我们看不见一部电影的创造价值之时,我们才该回过头去将其与原著对比,看看它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而这,应当作为对《布鲁克林》这部电影的正当举动。
3.有一部电影叫布鲁克林的什么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不过好像是一本书
网上找了下大概有这么些:
1· 布鲁克林戒律 - Brooklyn Rules - (2007)Nailed Right In (USA) (working title)
2· 爱在布鲁克林桥 - If Lucy Fell - (1996)
3· 我吸我吸我吸吸吸/布鲁克林吸血鬼 - Vampire in Brooklyn - (1995)Wes Craven's Vampire In Brooklyn (USA) (complete title)
4· 布鲁克林黑街 - Last Exit to Brooklyn - (1989)Letzte Ausfahrt Brooklyn (West Germany)
5· 布鲁克林奇遇 - It Happened in Brooklyn - (1947)
4.电影《布鲁克林》好看吗
布鲁克林电影剧情简介
爱尔兰的小镇生活,纽约的大城美梦,酒馆老板吉姆,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一念之间,女孩艾利丝要做出改变她一生的选择。
布鲁克林电影资源介绍
2.28G BD720P 电影本身拍的不错,剧情四平八稳,节奏舒缓紧凑,把一些人之常情拍得很精致,越回味越有味道,演员表现也可圈可点,得益于电影给足了发挥空间。整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今年还会在国内上映来着,现在有兴趣就下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