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字唐诗袁江头句
余亦乘舟归鹿门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敢告云山从此始,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请君试问东流水: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霜凄万树风入衣。
月照城头乌半飞。回看天际下中流。
清淮奉使千余里,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月照开烟树,别意与之谁短长 渔翁作者,吴姬压酒唤客尝。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岩上无心云相逐,惟有幽人自来去: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 琴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
金陵子弟来相送,晓汲清湘燃楚竹,欲行不行各尽觞,欸乃一声山水绿。岩扉松径长寂寥。
烟销日出不见人。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
一声已动物皆静,请奏鸣琴广陵客,四座无言星欲稀。
2.用 《王志彬》 作诗一首 七字绝句
一曲诗词传至辽,
地上梅花向阳东。
不知谁家咏絮才,
坐在窗前品梅子。
谁家胡儿志为王,
邻人称他好大志。
原他是才子称彬。
我好辛苦~~~如果谁会写诗,看见了,请大胆点评!(我才13岁~~爱写诗!!!不要给面子!!谢谢了!)
你先采纳,我qq627712622我妈妈催我呢~~~~不超过三天,我绝对给你满意答案,我已经想出来了!
玉树临风身在辽,
一点艳红向阳东。
一心为梦学技才,
虎中霸王衔其子。
谁家胡儿志为王,
邻人称他好大志。
原他是才子称彬。
您还不满意啊!!! 你的悬赏分又要不回来了,还不如给我。
3.带春的唐诗佳句张旭七字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
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4.七字唐诗袁江头句
余亦乘舟归鹿门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敢告云山从此始,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请君试问东流水: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霜凄万树风入衣。
月照城头乌半飞。回看天际下中流。
清淮奉使千余里,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月照开烟树,别意与之谁短长 渔翁作者,吴姬压酒唤客尝。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岩上无心云相逐,惟有幽人自来去: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 琴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
金陵子弟来相送,晓汲清湘燃楚竹,欲行不行各尽觞,欸乃一声山水绿。岩扉松径长寂寥。
烟销日出不见人。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
一声已动物皆静,请奏鸣琴广陵客,四座无言星欲稀。
5.七个字的古诗下一句~
半江瑟瑟半江红
原诗为: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农历的九月初三正是深秋啊.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杜甫春七字的唐诗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