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老子为什么看不起孔子)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出函谷关,是逃避孔子的追杀?

说老子出函谷关照逃避孔子的追杀,这个话是非常的无聊。老子离开函谷关因为对周朝的统治不满,与他自己的思想是冲突的,所以他想找一个地方符合自己思想的住下。
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根据。但这个传说在民国年间大放异彩,都是因为孔子代表的早已不是自己,更不是儒家,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主张求新求变,所以人们批判孔子。
孔子不是杀手,也还没有做大官,是不可能追杀老子的,老子是无比聪明的人,不会令孔子杀他,只会令孔子称赞他。
孔子为了打造自己“生而知之”的圣贤形象,就客客气气地请老子加以回避,老子是聪明人,看出学生的杀意,自然害怕躲避。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并没有打算要杀死老子。孔子是以儒家学派的思想著称的。更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出函谷关,是逃避孔子的追杀?

孔子和老子的详细故事

孔子和老子的详细故事: 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前535),地点在巷党(鲁地名)。 第二次是在前526年,地点在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第三次是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鹿邑。 第四次时间在公元前500年,老子避乱居沛期间(今江苏沛县沛泽)。 每一次孔子向老子请教学习的内容都不一样。 第一次是鲁昭公七年。因周王室内部矛盾,老子受到陷害,被免去守藏史之职后,游历各国。他游历到鲁国,正好他的一位住在鲁国巷党的友人去世了,人们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礼的人,就请他去帮忙安排丧事。出葬那一天。年仅十七岁的孔子也去了。少年孔子十分好学,特别爱钻研周礼,儿童时代常常和小朋友们一起模仿大人们的祭祀活动。每逢祭祀活动,孔子总要赶去学习,不懂就问。十七岁时,孔子母亲去世了,孔子挑起了生活重担。他有时担任丧祝,即帮助办理丧事。这次孔子也被邀助丧,对于老子,他当然只能算是后生了。这一天出葬队伍正在进行的时候,突然遇到日食。老子叫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导灵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对精通周礼的老子,他只能照吩咐去做。送葬归来,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礼,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长时间过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还是继续前进为好。老子便向孔子解释道:“诸侯国王朝见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就休息并祭奠车上的祖先牌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见日出才赶路,日落即休息。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夜晚看到星星出来而赶路的,只有罪以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的时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葬时如遇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 孔子第二次问礼的情况是这样的:鲁昭公十二年(前530),陷害老子的那个大臣被杀,老子重回到了守藏史位上。公元前526年,孑L子已二十五岁,不仅学识大为长进,懂礼守礼,而且风度翩翩,鲁国已有不少少年来拜他为师。孑乙子觉得自己年纪轻轻的,平素虽然注意学习周礼,但对于周礼的知识自己所知还是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所知道的还很浅,这样教育人家的孩子,不会误人子弟吗?他想起自己曾随其助葬的老子,那次短暂的关于葬礼的回答留给孔子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可惜当时自己只有十七岁,没有能够多请教。老子现在已回到周王城,都城洛邑(今洛阳)中有宗庙,还有丰富的典籍,正是学习与实践周礼的最理想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和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王都洛邑去学习周礼。南宫敬叔很高兴,他向鲁国国君提出与孔子一起到周王都去学习周礼的要求。鲁昭公对他们这种求知精神十分赞赏,考虑到他们家庭的经济都比较清贫,就赏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和一名童仆,算是对他们求学的帮助。 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周朝王都,老子听说孔丘来访,眼前立即浮现出几年前在鲁国巷党助葬时向自己提出问题的诚恳好学的少年形象,便十分高兴地迎出门去,把孔子接进客堂。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仍集中于丧礼方面。 孔丘问:“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之神主需要请出呢?” 老子回答说:“有这么几种情况。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又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回各自的庙里。”老子特别强调说:“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 孔丘又问:“大夫家中八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 老子答道:“从前八至十一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即葬于田地里,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我国现在农村依然如此,可见孔子思想影响之深远和巨大)。 孔丘又问:“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在战 事进行中父母去世,是停战服丧呢还是继续打仗呢?”老子回答说:“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 在周王朝做图书管理员工作已达三十年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在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礼仪纱幕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漂亮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眼前这位二十多岁的孔丘如饥似渴地来学 习关于周礼的知识,从他眼神、举止动作和气质上看,都隐约可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对这个青年,不可深谈,但也要适当敲一敲他。当孔丘满意地向他告辞时,老子一边送孔丘出门,一边诚恳地对孔丘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给别人钱财,有优良品德的仁人送给别人以良言。我没有钱财,只是勉强被人加了一个仁人的称号,我就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 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瓜。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老子的良言教诲,确实深深印人孑L丘心中。在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总是那样谦虚谨慎,不固执己见。回到鲁国后,闻风而来投师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孔子第三次造访是在老子第二次免官回到家乡后,此时孔子40岁,老子60岁。 老子重回周朝国都任守藏史没几年,周王室内部又发生内讧。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继承王位,可都城百姓不喜欢他,立了王子猛为王。两派之间打了好几年,王子朝 战败,掠走大批典籍逃到了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再一次丢了官职,只得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之后,学识大进,气质更为淳和,作风更加朴实,鲁国一带来拜他为师的人更多了。他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老师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这个人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 “好主意。”孔子赞许地说。 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学生以及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了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出乎孔子的意外,老子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推荐,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已名存实亡,王室内乱,藏书于玉室无异于飞蛾投火,而且更因为有了新的价值观念的老子,对孔子所热心搜求整理的书册已经视为草芥了。但孔子不了解老子的新的精神境界,依然把他看作是熟悉周礼文化的学者。所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 老子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只得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希望你讲讲要点。”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 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呢?” 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大概。”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噫!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危险得很哪!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孔子这次访问老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和老子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有着根本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老子富于辩证精神的思想却无声而深深地溶进了孔子的内心深处。 孔子第四次问礼于老子时孔子5l岁,老子71岁。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老子与周礼决裂,开始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再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就在这一时期,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五年还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是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名词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你说你寻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没有不把它奉献给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没有不把它进贡给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没有不告诉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没有不给予子孙的。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 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从老子处回到客栈,孔子心中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觉得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弟子们问他:“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他们善飞;鱼,我知道他们善游;兽,我知道他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 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孔子的学生子贡这时才二十岁,听老师如此形容老子的道,心中很不服气,便主动上前说:“人当中居然有安居不动而精神如腾龙见于天,缄默不语而感人之深犹如雷鸣,一旦发动起来如同天地之运的吗?我可以去看看他吗?”子贡对自己所佩服的老师孔子如此尊重和抬高老子很不服气,便想去和老子理论理论。 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子贡便以孔丘的名义去拜见老子。老子正在堂中静坐,见子贡气昂昂地来了,便低声说:“我已老迈了,你来,对我有什么指教吗?” 子贡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固然不同,但同样都在历史上留下名声。听说先生您认为他们不是圣人,不肯顺从,所以我说他们治天下的方法不同。 老子说:“年轻人,你再往前来一些,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情况。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一;舜治理天下,使民心竞争;禹治理天下,使民心多变。我告诉你三 皇五帝治理天下,虽说是治理,但实际上弊乱可大了。三皇依仗他们的心智,上而不见日月的光明,下而违反了山川的精华,中而破坏四时的运行。由此可见,他们的心智毒如蝎子的尾端,连微小的动物,都得不到安定性命之情,却还自以为是圣人,不是可耻吗,他们是很无耻啊! 老子这一番猛烈抨击奴隶制度的话,是子贡从来未闻的,听得他惊慌失措,浑身发抖,站都站不稳,只得连拜而辞。
孔子和老子的详细故事

老子出关之谜:孔子是不是要杀害老子?

史家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和孔子基本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有人考证老子的年龄比孔子稍大一些,应该大30-40岁左右吧。考证还说,孔子在30岁左右的时候,还先后几次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因而也算得上是师徒关系。 大家知道,孔子是一个特别喜欢入世做官的人,一心想往上爬,并研究做官的理论,又提倡复辟周礼。他的一句明言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来传下来的根据孔子讲义整理出来的《论语》,很多地方讲到为臣为君之道。 虽然孔子把老子当做自己的老师。但是,老子在很多地方还是看不起孔子的学说和观点的,不可避免要牵涉到为人。有时候对待孔子说话也不是太客气。 《史记》记载,有一次孔子去首都(当时老子是周天子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因为那时候周朝统治已经很乱了,诸侯纷争,礼乐崩坏,孔子的理想是恢复秩序,回到周召盛世。老子年龄大,学问高,见多识广,所以孔子向他请教礼。并且抱怨自己的观点不被诸侯接受,很苦闷。老子对他就不是太客气,说: “你所说的那些,相关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剩下他们说过的话还在了。而且,自重的人,得意的时候,就乘车扈从诸侯当个官;不得意的时候,那就要到处飘摇,低着头夹着尾巴做人。我听说啊,好商人他的东西都深藏不露,就像什么也没有;道德高尚的人,看起来像个傻子(大智若愚)。你啊,还是要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那些得意洋洋的脸色,以及好色的欲念。这些都无益与先生你呀!我能够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开始的话,骂地还比较笼统,后来就是直接的批评挖苦孔子了。据说孔子后来回去了,并没有多么生气,还对他的学生们赞叹:“我们以前只是听说过龙,但是没有见过,现在见了老子,才算知道什么是龙了。人家老子那才叫龙啊!” 这两个人的态度反差,很像现在网络上,破落贵族骂新贵是“凹造型”,新贵们非但不生气,还要高兴地感谢阿姨关心一样。 按说老子也是很有年纪和修养的人了,孔子也30好几了。而且孔子当时又是办学,又是当官,算是个成功人士了,在很讲究礼仪的周朝,老子这样对待孔子,显然是很意外和异常的事。 那么,为什么老子这样不客气的对待孔子呢?这其间我想主要还是学术的分歧,导致了处世方法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观不同,导致方法论和行为观不同。因而才会出现老子那么不客气的话。 因为,老子的世界观是“无为而治”,是出世的思想;而孔子的世界观则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导致认识上的严重分歧。可能老子是想改变孔子的,但是,孔子并没有被改变,所以老子才那么的生气,说话也就很不客气了。老子的继承者庄子在他的文章《天运》中,妙笔生花,把这件事记载的更是生动,但是观点有些更倾向于贬低孔子。 有人以此认为老子和孔子当时水火不容。甚至是老子很胆小,从孔子公报私仇,诛杀办学的对手少征卯这件事情上,感到了自身的危险(因为他知道孔子学派的渊源底细,孔子弟子又遍布天下),所以,赶快跑到秦陇甚至沙漠以西躲起来了。这个观点是章太炎大胆推测的,但是似乎站不住脚。鲁迅也不是太赞成。 从当时学术界近于宗教的门派体系看,因为孔子是那样的推崇和尊重老子,他或者他的弟子们,阴谋杀害老子的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事。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问世,因此也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历史记载很多。但都近似于传说。历史真相不得而知。老子出关后来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浪漫的传说之一,出关也成了最著名的历史悬案之一。 还是司马迁的评价更客观,也许更接近于历史真实。他是这样说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就是说,老子在周朝做官久了,眼看着周王朝一步步衰落,走向完蛋,久离开隐居了。 司马迁同时评价他们的学术分歧(或者说是纷争)是: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预谋’,岂谓是也?!” 意思是,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都想除掉孔子的儒学;同样信奉儒学的人,也想除掉老子学说。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写照。 看来那时候的学术斗争也是蛮激烈的!至于想除掉某学说和除掉某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不是一回事,我看还是有点区别。不过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这是一回事儿。 我个人认为,“老子出关”这一事件如果存在的话,与其说是一次学术冲突的结果,毋宁说是老子为了诠释和检验自己的“无为”学说,而进行的一次自我流放。
老子出关之谜:孔子是不是要杀害老子?

孔子老子的故事

1 老子故事之老子出关(版本二)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今天在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让他们让道。”“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夫妻亲。”小孩答道。“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一时风欺竹,连江雨送秋。鱼游浪影沉,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国家挡案馆的馆长兼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学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大概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孔子快要离开周都的时候,去向老子告别,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仁德之人赠送给别人以言语。我没有富贵,不能赠送给你钱财,我就冒充一下仁者的称号,送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为什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喜欢评论别人的是非;博学善辩的人为什么容易惹祸上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不要只顾自己,为人臣不要只顾自己,要保存好自己的身子,来尽孝尽忠。’”孔子牢记着老子这些话,告别老子,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走。地上走的兽, 可以被网捉住;水中游的鱼,可以被钩钓住;天上飞的鸟,可以被箭射住。至于龙,我就不了解它了,它腾云驾雾,直飞高天。我这次见到老子,他就好像一条龙啊!”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据说孔子去看过老子。老子是一个老人,孔子比较年轻。老子几乎没有名声,孔子则几乎名满天下。皇帝君王经常传他进宫;有智慧的人也经常向他请教。他是当时中国最有智慧的人。但是渐渐地,他肯定感到他的智慧对别人也许有用,但是他自己并不快乐,他没有达到任何东西。他已经成为一个专家了,对别人也许有用,但是对他自己没有用。所以他开始秘密寻找一个能够帮助他的人。一般的聪明人不行,因为他们以前都来向他请教;大学者也不行,他们经常问他关于他们的问题。但是肯定在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人——生命是浩瀚的。他开始试着秘密地寻找。他派他的门徒出去寻找能够帮助他的人,他们带回一个消息说,有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家伙。老子意味着“老家伙”。这个词不是他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是那么没没无闻的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生的——他的父亲是谁,或者他的母亲是谁。他活了九十岁,但是很少有人见过他,很少,只有那些别具慧眼的人才了解他。他只为极少数的人而存在——这么平凡的一个人,但是他只为极少数人的心智而存在。听说有一个叫做老家伙的人,孔子就去看他。当他遇到老子的时候,他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的悟性、伟大的理智完整性、伟大的逻辑锐力的人,是一个天才。他可以感觉得出那里有某种东西,但是他抓不住它。模糊地,神秘地,有某种东西;这个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他看上去绝对地普通。有某种东西被隐藏着;他带着一个宝藏。孔子问:“你怎么看待道德?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品质?”——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家,他认为如果你培养出一个好品质来,那就是最高的成就了。老子大笑起来,说:“只有在你不道德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德的问题。只有在你没有一点品质的时候,你才会想到品质。有品质的人完全忘了品质存在的事实。有道德的人不知道‘道德’这个词的意思。所以,不要那么愚蠢!不要试图去培养,只要自然。”那个人具有那么大的能量,以至于孔子开始发抖了。他无法忍受他。他逃跑了。他变得害怕——就象临近深渊一样地害怕。当他回到门徒那里的时候,他们在外面的树底下等着他,门徒们无法相信。这个人去过皇帝那里,去过最大的皇帝那里,他们从来没有看见他紧张过。他在发抖,全身上下冷汗直流。他们无法相信——怎么回事?老子到底对他们的老师做了什么了?他们问他,他说:“等一等,让我镇定一下。这个人很危险。” 关于老子,他对他的门徒说:“我听说过大象这样大的动物,我知道它们是怎么行走的。我听说过藏在海里面的动物,我知道它们是怎么游泳的。我听说过飞出地面几千里的大鸟,我知道它们是怎么飞翔的。但这个人是一条龙。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走路的。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生活的。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飞翔的。永远不要靠近他——他象一个深渊。他象一个死亡。”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大概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孔子快要离开周都的时候,去向老子告别,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仁德之人赠送给别人以言语。我没有富贵,不能赠送给你钱财,我就冒充一下仁者的称号,送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为什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喜欢评论别人的是非;博学善辩的人为什么容易惹祸上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不要只顾自己,为人臣不要只顾自己,要保存好自己的身子,来尽孝尽忠。’”孔子牢记着老子这些话,告别老子,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走。地上走的兽, 可以被网捉住;水中游的鱼,可以被钩钓住;天上飞的鸟,可以被箭射住。至于龙,我就不了解它了,它腾云驾雾,直飞高天。我这次见到老子,他就好像一条龙啊!”
孔子问礼 鲁国的孔丘苦苦钻研礼的学问,可终没有得出结果,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当他听说老子经过多年苦心探索钻研,知识渊博,已经求得天道的消息后,就决定拜访老子。他带了南宫敬叔一起来到周的都城洛阳。老子看见孔子,便热情地问道:“你来了,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可不知你是否已经懂得了天道?”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懂得天道。”老子又问:“那么,你是如何去探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说:“钻研‘礼、仁义’,以制度名数来寻求的。到如今已有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还没有得到。”老子又问:“你又怎样继续去寻求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已有12年了,可仍然没有得到。”老子说:“是啊。阴阳之道是眼睛不可看到,耳朵不可听到,言语不可表达,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象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合适的言辞能够表述清楚的。”老子稍微停了一下,看了看孔子,又继续说:“你说你寻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没有不把它奉献给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没有不把它进贡给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没有不告诉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那么,人们就没有不给予子孙的。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感悟。.心中没有感悟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自悟到道,还需和外界的环境相印证。因此,可以说,得道之人是无为的,是简朴而满足的,是不以施舍者自居,也无所耗费的。自己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自己内心不能正确领悟大道,心灵活动便不通畅。”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说;“富贵的人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不算有学问的人,但还是送给你几句话吧尸老子停了一会又说:“孔丘啊,你要恢复的周礼已失去生命力了。你时来运转时就驾着车去做官,生不逢时就象蓬草一般地随风旋转。要知道善于经商的人总是将货物藏起来,好象什么也没有;有高尚道德的人容貌谦虚的像个笨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高的欲望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什么好处。” 老子的一席话,对孔子触动很大,他对自己的学生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老子,就象见到了龙一样啊!”
孔子老子的故事

孔子和老子为什么打架?

要孔子和老子打架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些出题的老师。如今的人生,几乎都要通过考试来决定。谁能算得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共参加过多少场考试?学生想通过考试,老师想考倒学生。考与被考,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博弈和斗争。成万上亿的考生,悬梁刺股,映雪囊萤,恨不得把全天下所有的答案都背得滚瓜烂熟。成千上万的老师,则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想出奇形怪状的考题,来捉弄和为难学生。就像这次清华大学的面试,不仅要“老子和孔子打架”,而且还提出“怎样把一根不折断的火柴摆成三角形”。这不是明摆著强人所难吗?一根直棍,怎么能够变成三角?但你不能不答,你不答,或者答的不合考官的意,你就拿不到上大学的通行证。
孔子和老子为什么打架?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老子为什么看不起孔子)

诗句

守信用的名言(守信用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阅读(517)

1、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潘序伦 2、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3、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黄炎培 4、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曾仕强 ...

诗句

一句话笑话逗人开心(一句话笑话逗人开心400字)

阅读(384)

1、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吃吃吃,然后你付钱,你付钱,你付钱。2、你人挺好的,就是丑了点。3、只要心中有教室,去哪都不算逃课。4、假如生活出卖了我,我希望是论斤卖。5、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

诗句

正确面对挫折的名言警句(面对人生挫折的名言警句)

阅读(276)

1、创业总是艰难的,敢于创业的人,便不应计较艰难。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2、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3、发明的秘诀在不断的努力。4、困难和挫折也许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锻炼,这是推动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诗句

高级又伤感文案(高级又伤感文案短句扎心)

阅读(646)

高质量文案句子伤感1 1、后来,一杯酒能解决的事,也就不想再浪费眼泪了。喜欢上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真难受,连吃个醋都名不正言不顺。2、有些人,你拼了命的去挽留,换来的却是一身的疲劳。3、时间告诉我,感情...

诗句

文明礼仪的5句小诗(文明礼仪的诗句)

阅读(284)

同学之间相友爱, 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 树立新风我做到。 文明乘车歌 同学们,要记牢, 上下车时队排好。 上了车,不乱跑, 准备零钱去买票。车厢里,不大叫, 安安静静秩序好。 有座位,不去抢, 老...

诗句

名人名言大全 优美摘抄(名人名言大全 优美摘抄小学)

阅读(194)

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3、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4、业余生活要...

诗句

情人节文案短句干净治愈(情人节文案短句干净英文)

阅读(1026)

表白文案短句干净治愈1 1、很喜欢拥抱,喜欢与心爱的人深情相拥的感觉,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就只是静静地拥抱,久久不要分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与心爱的人溶为一体的真实感。在那一刻,相信时间也会为我们停...

诗句

设计自己的签名怎么写(设计自己的签名 怎么写 连笔字)

阅读(619)

写自己的签名的具体操作如下:工具:英雄牌钢笔、一张较为光滑的白纸。1、首先选一只英雄牌钢笔,保证墨汁流畅。钢笔容易体现笔画粗细,笔锋、线条的美感,选一张较为光滑的白纸书写,便于运笔,练习线条。2、结合自己的名字...

诗句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50字(五一劳动节的由来50字图片)

阅读(216)

节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五一劳动节的由来50字...

诗句

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张爱玲关于衣服的一句话)

阅读(627)

爱情不是一种宽容,更不是一种容忍。爱情是绝对的自私、绝对的拔扈、绝对不容一粒沙子的。 4、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一句话,几个字,足以引出世间的万千苦辣,肝肠寸断却仍不能言说的酸楚。问世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请珍惜眼前人。因...

诗句

奉献的句子简短唯美(写奉献的唯美句子)

阅读(464)

1. 青春终于我们的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去拥抱生活,青春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就要执着地拼搏追求;青春终于我们思考,我们就要理智地做人处世;青春终于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去接受挑战青春给予我们一切,我提醒自己,要以最成功...

诗句

八字人生格言座右铭(人生格言励志座右铭积极向上)

阅读(258)

【文章导读】 正直和忠诚+信念和恒心+勤奋和谦虚+包容和互勉=积极的`人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个字座右铭 ,供大家参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之幼稚,不学则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

诗句

2月14情人节文案(2月14情人节文案字符)

阅读(830)

以下这篇是关于唯美情人节祝福朋友圈文案的句子,大家快来看看吧。1、拥抱是心灵的呼唤,是爱恋的呵护。拥抱是思想的沟通,是情感的融和。拥抱是青春的涌动,激情的绽放。拥抱情人节:愿你尽情拥抱,让爱情之花绽放美丽! 2、请记得你要比...

诗句

母亲的伟大短句(感恩母亲8字短句)

阅读(544)

1、母爱是水描写母爱的唯美句子,清洗心灵的水描写母爱的唯美句子;母爱是山,让你依靠的山;母爱是风,吹散失望的风;母爱是雷,冲击人生的雷。2、母爱是深沉的,让你感激不已;母爱是含蓄的,让你琢磨不透;母爱是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