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老子出函谷关,是逃避孔子的追杀?
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根据。但这个传说在民国年间大放异彩,都是因为孔子代表的早已不是自己,更不是儒家,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主张求新求变,所以人们批判孔子。
孔子不是杀手,也还没有做大官,是不可能追杀老子的,老子是无比聪明的人,不会令孔子杀他,只会令孔子称赞他。
孔子为了打造自己“生而知之”的圣贤形象,就客客气气地请老子加以回避,老子是聪明人,看出学生的杀意,自然害怕躲避。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并没有打算要杀死老子。孔子是以儒家学派的思想著称的。更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孔子和老子的详细故事
老子出关之谜:孔子是不是要杀害老子?
孔子老子的故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国家挡案馆的馆长兼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学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大概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孔子快要离开周都的时候,去向老子告别,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仁德之人赠送给别人以言语。我没有富贵,不能赠送给你钱财,我就冒充一下仁者的称号,送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为什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喜欢评论别人的是非;博学善辩的人为什么容易惹祸上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不要只顾自己,为人臣不要只顾自己,要保存好自己的身子,来尽孝尽忠。’”孔子牢记着老子这些话,告别老子,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走。地上走的兽, 可以被网捉住;水中游的鱼,可以被钩钓住;天上飞的鸟,可以被箭射住。至于龙,我就不了解它了,它腾云驾雾,直飞高天。我这次见到老子,他就好像一条龙啊!”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据说孔子去看过老子。老子是一个老人,孔子比较年轻。老子几乎没有名声,孔子则几乎名满天下。皇帝君王经常传他进宫;有智慧的人也经常向他请教。他是当时中国最有智慧的人。但是渐渐地,他肯定感到他的智慧对别人也许有用,但是他自己并不快乐,他没有达到任何东西。他已经成为一个专家了,对别人也许有用,但是对他自己没有用。所以他开始秘密寻找一个能够帮助他的人。一般的聪明人不行,因为他们以前都来向他请教;大学者也不行,他们经常问他关于他们的问题。但是肯定在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人——生命是浩瀚的。他开始试着秘密地寻找。他派他的门徒出去寻找能够帮助他的人,他们带回一个消息说,有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家伙。老子意味着“老家伙”。这个词不是他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是那么没没无闻的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生的——他的父亲是谁,或者他的母亲是谁。他活了九十岁,但是很少有人见过他,很少,只有那些别具慧眼的人才了解他。他只为极少数的人而存在——这么平凡的一个人,但是他只为极少数人的心智而存在。听说有一个叫做老家伙的人,孔子就去看他。当他遇到老子的时候,他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的悟性、伟大的理智完整性、伟大的逻辑锐力的人,是一个天才。他可以感觉得出那里有某种东西,但是他抓不住它。模糊地,神秘地,有某种东西;这个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他看上去绝对地普通。有某种东西被隐藏着;他带着一个宝藏。孔子问:“你怎么看待道德?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品质?”——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家,他认为如果你培养出一个好品质来,那就是最高的成就了。老子大笑起来,说:“只有在你不道德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德的问题。只有在你没有一点品质的时候,你才会想到品质。有品质的人完全忘了品质存在的事实。有道德的人不知道‘道德’这个词的意思。所以,不要那么愚蠢!不要试图去培养,只要自然。”那个人具有那么大的能量,以至于孔子开始发抖了。他无法忍受他。他逃跑了。他变得害怕——就象临近深渊一样地害怕。当他回到门徒那里的时候,他们在外面的树底下等着他,门徒们无法相信。这个人去过皇帝那里,去过最大的皇帝那里,他们从来没有看见他紧张过。他在发抖,全身上下冷汗直流。他们无法相信——怎么回事?老子到底对他们的老师做了什么了?他们问他,他说:“等一等,让我镇定一下。这个人很危险。” 关于老子,他对他的门徒说:“我听说过大象这样大的动物,我知道它们是怎么行走的。我听说过藏在海里面的动物,我知道它们是怎么游泳的。我听说过飞出地面几千里的大鸟,我知道它们是怎么飞翔的。但这个人是一条龙。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走路的。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生活的。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飞翔的。永远不要靠近他——他象一个深渊。他象一个死亡。”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大概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孔子快要离开周都的时候,去向老子告别,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仁德之人赠送给别人以言语。我没有富贵,不能赠送给你钱财,我就冒充一下仁者的称号,送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为什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喜欢评论别人的是非;博学善辩的人为什么容易惹祸上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不要只顾自己,为人臣不要只顾自己,要保存好自己的身子,来尽孝尽忠。’”孔子牢记着老子这些话,告别老子,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走。地上走的兽, 可以被网捉住;水中游的鱼,可以被钩钓住;天上飞的鸟,可以被箭射住。至于龙,我就不了解它了,它腾云驾雾,直飞高天。我这次见到老子,他就好像一条龙啊!”
孔子问礼 鲁国的孔丘苦苦钻研礼的学问,可终没有得出结果,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当他听说老子经过多年苦心探索钻研,知识渊博,已经求得天道的消息后,就决定拜访老子。他带了南宫敬叔一起来到周的都城洛阳。老子看见孔子,便热情地问道:“你来了,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可不知你是否已经懂得了天道?”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懂得天道。”老子又问:“那么,你是如何去探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说:“钻研‘礼、仁义’,以制度名数来寻求的。到如今已有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还没有得到。”老子又问:“你又怎样继续去寻求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已有12年了,可仍然没有得到。”老子说:“是啊。阴阳之道是眼睛不可看到,耳朵不可听到,言语不可表达,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象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合适的言辞能够表述清楚的。”老子稍微停了一下,看了看孔子,又继续说:“你说你寻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没有不把它奉献给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没有不把它进贡给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没有不告诉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那么,人们就没有不给予子孙的。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感悟。.心中没有感悟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自悟到道,还需和外界的环境相印证。因此,可以说,得道之人是无为的,是简朴而满足的,是不以施舍者自居,也无所耗费的。自己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自己内心不能正确领悟大道,心灵活动便不通畅。”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说;“富贵的人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不算有学问的人,但还是送给你几句话吧尸老子停了一会又说:“孔丘啊,你要恢复的周礼已失去生命力了。你时来运转时就驾着车去做官,生不逢时就象蓬草一般地随风旋转。要知道善于经商的人总是将货物藏起来,好象什么也没有;有高尚道德的人容貌谦虚的像个笨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高的欲望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什么好处。” 老子的一席话,对孔子触动很大,他对自己的学生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老子,就象见到了龙一样啊!”
孔子和老子为什么打架?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老子为什么看不起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