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注释和译文)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了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是什么?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如下: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是什么?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题西林壁原文: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扩展资料: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 著名学者、书画篆刻家洪亮先生作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比喻对事物要有新的看法,从整体去看。编辑本段作品解读 倾蓝紫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解读此诗:1084年,元丰七年,四月,一个诗人行在庐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当地老百姓见到他纷纷打招呼:“苏子瞻来了!”苏东坡,第一次做庐山客,却已被当作庐山人。似乎人们在这里等了许久,等他回来赋得庐山一首,而庐山等了许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岩径迷。跟着陶渊明窈窕寻壑的身影,循着白居易筑堂为诗的心情,苏东坡本为庐山盛景,应接不暇,而不欲作诗,但为这人们等了许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诗了。此时,他尚看见的是窈窕萝径上,迎面而来为他露出笑靥的人们——“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抬头望,他望不见让李白惊落人间而觉人与天之近的银河,他只看见高耸入云的群山,更觉人之渺小,所以说:“青山若无素,偃蹇不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从进庐山的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经客,只为庐山盛名而来,遇不到那些诗人的景,体悟不了那些诗人愿弃置红尘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为只因他还是个陌生人,所以说,他年再来做故人,便能识得庐山身。没有等到他年,半个月之后,苏东坡又来了,东林寺的和尚陪着他逛了西林寺。苏东坡为上次自己入得庐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识庐山真面目,便想在庐山外再见庐山,把庐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识得庐山身了呢?他没有登高而是远望,所以不能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他远望的庐山还是让他看得糊涂。本来人们总是去庐山东林寺,而苏轼偏偏去了西林寺,西林寺与东林寺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巧紧凑,秀丽严谨。东林寺,东晋慧远大师携净土宗而来,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剃草开林,缔构伽蓝,创立了我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传说,一天在庐山也建了简寂观的道学宗师陆修静,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来东林寺与佛学宗师慧远相聚,慧远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这次言谈忘情,竟送过了虎溪,后山的老虎看得不习惯了,吼叫起来,三人会意一笑,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虎溪三笑”的佳话,不过真正陆修静来庐山的时候,陶渊明已去世34年,而慧远更已逝去45年,那虎溪三笑的不过是场空话。苏东坡还曾画过《三笑图赞》,他还真为此虚妄的传说迷了。而从老虎吼叫声中送走三位宗师后,无数的诗人来了,留下无数的诗而去,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见自己在此已无处可落笔,苏轼转到百丈之外偏寂的西林寺,他要为自己留一曲而艳压庐山客,他远远地眺望庐山,庐山也静静地等着他,生怕惊扰了他作诗的思绪,他看了很久,回望自己的前尘旧事,发现他一生都误在一个迷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苏东坡正陷在乌台诗狱案。他被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纷纷检举其诗对皇帝有大不敬,就连他的好朋友,那位后来写得《梦溪笔谈》赫赫有名的沈括,拿着苏东坡在湖州与他分别时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诗,将其意淫为反对皇帝的句子,一一注释出来向皇帝检举,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众位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的大臣纷纷出来落井下石,于是苏东坡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一众人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连苏东坡都以为自己快死了,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就是中国最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此时闲居钟山不问朝廷事的王安石终看不下去,上疏劝导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文字狱最终“以公(王安石) 一言而决”。苏东坡被释放出狱被贬黄州。追其原因,苏东坡是因为反对变法,而被执掌王安石变法大旗的吕惠卿为首的变法派整治,其时,苏东坡反对变法了许久,在王安石执政时期相安无事只是不得志而已,在王安石离去后,却被置之于死地,幸得王荆公一句而得搭救,但后来人们纷纷把害苏东坡的屎盆子扣在了王安石头上。怪不得梁启超要把王安石比作英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苏轼一家一开始就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上,他的父亲苏洵更是远远望见不修边幅的王安石一眼,蓬头垢面的(王安石不爱洗脸洗澡洗衣服),就断定此人为大奸,而写《辨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1]。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而王安石在变法途中,也一直遭到苏东坡的反对。台湾李敖说他:“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比如在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之下,苏东坡在其给宋神宗反对变法的上书中说,“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与贫……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有功而贪富强。”这一番叙述实在太天真浪漫了。后来宋神宗死了,司马光上台,尽废王安石的新法,而苏东坡此时却看到了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他认识到了新法的可行和有效,他开始反省自己,在给朋友的《与滕达道书》中:“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我们这些人在新法施行当初,动不动就抱守偏见,以至有了同党异党的说法,虽然出于耿耿忠心,出于忧国之情,而所说的差错和谬误,很少符合道理的。当今皇上的品德日益更新,众化有了大成果,回顾当时自己所持观点,越来越觉得有疏漏……他如登西林寺望庐山一般悟了,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迷中。当初行在庐山里,望庐山之高,自己只觉偃蹇不相亲,而王安石的变法也如庐山,让他不可亲,不能理解,只一路而去看见人声嚣嚣,他也人云亦云,望不见庐山之貌。而他写此信的时候,却是那位站在西林寺上远望庐山的苏东坡,陡然而觉自己原来一直都在迷津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能可谓的是他的悟迷,虽还不能全看清,但至少知道自己的眼前不是全部的真相,从此便多了一颗反省的心,审慎对待自己的所见。24岁四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杜甫登得泰山顶上,而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他荡胸生层云,心中有了一个天下,而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0岁胸中有千岩万壑的王安石登上杭州飞来峰上的千寻塔,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都登上了最高处,一个有了大胸怀,一个有了大视界。而苏东坡,近50岁知天命之年登庐山,只登得山腰树下,尚不知自己半生都迷,而在西林寺,这个简朴的小寺庙里,他却看清了自己,原来一生都不曾识得庐山面,只因自己一直都只在此山中!去盛名之下的东林寺是为了看东林寺,而去旁边这个小小的西林寺却是为了看庐山。所以他没有被东林寺的气势恢弘的幻像遮蔽了双眼。而西林寺,撇去人间浮华的尘烟,却正好供他看清自己,看见庐山,看清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此行回去,便到金陵访问了他半生都在反对的王安石。此去庐山的苏东坡,乃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又在黄州接到宋神宗亲自拟写的诏书“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弗忍终弃”,被调任为汝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武装部副部长。 苏东坡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却顺江东下,登庐山,往金陵。本来苏轼从湖北黄州北上河南汝州,最直接的路线就是朝西北方向行走,但他却沿长江一路东行,打算从长江进入运河,然后转道淮河、汴水,再去汝州。他兜这么个大圈子,似乎只为了钟山的王安石。闲居在此的王安石住在钟山谢公墩,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过着“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的生活,眼前只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所以见到了从庐山悟迷归来的苏东坡,这个已在眼界上上尽层城更上楼的昔日的反对者,王安石只一句:“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便把往日的波涛挡在了草堂之外,两个人只谈谈诗,恨恨晚。苏东坡坐在王安石的草堂里,看着院子里:“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一颗曾飘满纷纷扰扰的浮尘的心终究尘埃落定。他看着王安石骑着小毛驴晃晃悠悠走向小山坡的身影,这个曾登上飞来峰千寻塔上不畏浮云遮断眼的改革者,却能激流勇退,在人生最高峰处,安然退下,只为了这钟山山腰水尾的一个小山坡上晚步,此时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而曾经那喧嚣的一切,都成了浮云往事,此刻,王安石的钟山里,一鸟不鸣山更幽。苏东坡为这样的王荆公而绝倒:“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是的,他们从相见太早,却相识太晚,此时怎不恨,王安石也恨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所以骑在小毛驴上的王安石才会回过头来对苏东坡说,不如你也在此定居,与我为邻吧!面对如此邀约,苏东坡也动心了,离开钟山后,念念不忘王荆公,写信云:“某启。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伏惟台候康胜,不敢重上谒。伏冀顺时为国自重。不宣。某顿首再拜特进大观文相公执事。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意甚厚。别来切计台候万福。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此去庐山,此行钟山,他才真正理解了王安石,才知道了自己曾半生被山腰浮云迷误。9月,苏东坡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尚远,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就定居常州。1086年,元祐元年,宋神宗英年早逝,他的去世也让这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灰飞烟灭。反对变法的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等旧党上台。不久苏东坡也被召回朝廷,高太后赐给他“衣一队、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辔马一匹,被三品之服章。”虽然苏东坡悟了,但他悟得太晚了,想大宋熙宁,王安石一场高瞻远瞩的变法,没有苏东坡的支持多可惜。虽然晚了,但苏东坡还是要尽其所能地去努力补救,就像他说的:“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于是他站在这高高的丹墀上为维护王安石的变法成果,激烈地反对司马光尽废熙宁之法,他遭到了旧党的排挤,因此,他再次请求外任,再次回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他在《与滕达道书》中说:“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晓晓不已,则忧患愈深。”他就是这样一个不为名所抑,不为利所驱,平生一股铮然之气的君子,却又有一颗时时冷静自醒的心,没有站在高处之力那就自拨开遮断眼前的浮云。到了西湖边的苏东坡,在16年前,他饮湖上初晴后雨,饮出了一曲江南绝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地方,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在此任职的白居易,所以白居易有白堤,苏东坡要有苏堤。但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堂,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再次外放。1093年一向喜欢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上台,新党再度执政,旧党不容,新党不喜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只至被贬到天涯海角——海南。据说在宋朝,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宋徽宗即位,又调回内陆,1101年蒙大赦,回朝廷任职,北归途中,卒于今江苏常州。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这个站在西林寺看庐山的诗人,为他走在庐山道上不识庐山真面目付出了半生仕途的代价,又为他站在西林寺的此刻认识到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鏖战中付出了另半生生命的代价…… [1]春秋时,竖刁、易牙都是齐桓公的近臣。竖刁为取悦桓公,自宫为阉人;易牙长于烹饪调味,烹其子为羹献于桓公。他们二人与桓公的长卫姫和开方等人相与为党,蛊惑桓公,排挤管仲、鲍叔牙等人。等齐桓公病了,他们就一起作乱,关上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中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没人给他。而后卫公子开方带着千户齐民降归了卫国。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古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注释和译文)

诗句

励志的短文100篇(初三励志小短文100字)

阅读(230)

励志美文汇总如下1. 坚持是雄壮的,因为坚持是由于百般地敲打而磨练出来的;坚持是甘甜的,因为无畏的与不倒的毅力早已在心中播下了胜利的种子。2. 坚持下去便可胜利。只要心还在,梦想还在,我们还可以坚持直至胜利。没有过...

诗句

描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

阅读(256)

1.20首思念家乡的诗句 思乡诗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望驿台》 (唐)白居易...

诗句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关于时间珍惜的名言名句)

阅读(698)

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大全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3、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克 让我们继续以此闻名:「这家代理商,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改进它的理念,而不是在辩解它的正确性」。——李奥贝纳 4、一寸...

诗句

助人为乐的句子(赞美助人为乐的句子)

阅读(1013)

篇一:关于乐于助人的句子 1、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佚名 2、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佚名 3、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4、助人为乐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佚名 5...

诗句

感恩老师最暖心短句(怎样写感恩老师的话语)

阅读(1009)

感谢老师的暖心句子1 1、老师,祝您万事如意! 2、您用平凡,抒写伟大。 3、感谢你生活中的悉心关怀,让我在异地他乡感受温暖。 4、敬爱的老师,一直温暖着我的心,感恩之情无以言表。 5、歌曲再优雅,却无法表达我对你那无私奉献的...

诗句

晒自己照片的简短说说(晒自己照片的简短说说幽默)

阅读(750)

1、生活是自己的,尽情打扮,尽情漂亮。2、人生百味,随心就好,忘记年龄,讨好自己。3、生活是自己的,尽情打扮尽情可爱。4、不管生活会不会变好,我都要把自己变得更好。5、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

诗句

送别诗小学(送别诗小学阶段)

阅读(420)

1.小学送别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年代:唐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诗句

祝福公司的话语(国庆节祝福公司的话语)

阅读(919)

1) 火红的事业财源广进,温馨的祝愿繁荣昌隆,美好的祝福送上来,愿您在收到我的短信后,事业顺利,公司兴旺。 2) 火红的事业财源广进,温馨的祝愿繁荣昌隆,美好的祝福送上来,愿您在收到我的短信后,事业顺利,公司兴旺。 3) 展望年,...

诗句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名人名言短句大全摘抄)

阅读(762)

友谊的名人名言1 1.我们要竭尽全力来保卫我们的名誉和权利。——彭托皮丹 2.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

诗句

电子签名在线生成(电子签名生成)

阅读(902)

现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是e签宝,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电子签名平台,2002年成立,提供了一套从电子签名到文档归档管理、从存证保全到司法出证等全流程服务,不仅是浙江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指定电子签供应商,合作伙伴还包括阿里巴...

诗句

qq个性签名短句好听(qq个性签名伤感短句)

阅读(714)

81、不知道我每天要看多少遍你的签名,我只希望你的签名是为我而写。 82、相遇的那一刻,?白色的世界大雪?秣,?情在最初的那夜,距放出睫美的花朵。 83、一个男人连女人都保不住,你还能干什么。 84、男人从不担心自己的未来,直...

诗句

关于劳动的名言或诗句(关于劳动的名言或诗句10首)

阅读(565)

劳动节诗句名言如下: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二首》翻译: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2、昼出...

诗句

关于题西林壁的诗句填空题

阅读(67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题西林壁的诗句填空题,内容包括帮忙出十个有关题西林壁的填空题,帮忙出十个有关题西林壁的填空题,默写古诗《题西林壁》,并按要求填空,。《题西林壁》一诗中,“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只缘”意思是 ,“此山”指的是 。 2、

诗句

古诗关于题西林壁诗句

阅读(65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关于题西林壁诗句,内容包括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的诗句,古诗题西林壁。1. 原文: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字词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

诗句

关于推敲的诗句题西林壁

阅读(41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推敲的诗句题西林壁,内容包括描写题西林壁的诗句题西林壁的诗句,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诗句

题西林壁关于写作的诗句

阅读(61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题西林壁关于写作的诗句,内容包括题西林壁中哪两句是指导大家写作时的诗句,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题西林壁的诗句。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句子

题西林壁的佳句是什么

阅读(32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题西林壁的佳句是什么,内容包括《题西林壁》的诗句是,题西林壁的诗句是什么,题西林壁》诗句是什么。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苏轼注释:西林:即庐山西林寺。缘:因为。 此山:指

句子

题西林壁小短句

阅读(74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题西林壁小短句,内容包括《题西林壁》的好句,题西林壁第一二句怎样描写景色的,急快.,读完《题西林壁》的感受是什么句子短一些,(⊙o⊙)哦。金秋时节,晴空万里,苏轼与他的父亲、弟弟、妹妹一同去秋色宜人的庐山西林寺游玩.苏轼

句子

题西林壁写出揭示道理的古诗佳句

阅读(181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题西林壁写出揭示道理的古诗佳句,内容包括写出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揭示道理的古诗佳句,写出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揭示道理的古诗佳句,写出《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告诉我们道理的诗句。宋·苏轼《题西林壁》其中富有哲理性的诗句

句子

题西林壁古诗中佳句

阅读(55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题西林壁古诗中佳句,内容包括题西林壁诗句中其中有什么名句,题西林壁的古诗佳句,大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的佳句。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题西林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