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长河的洗涤中淀积下来的文化瑰宝, 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现今,中国古代诗词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相当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例子是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流行歌曲, 或多或少受到中华民族特有历史文化的影响。流行歌词创作也就是一种文学创作, 它与诗歌创作密切相关。尤其是到了现代, 很多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就是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借用、妙化, 使得流行音乐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基于这个层面, 当前中国的流行音乐, 越来越富有民族特色, 并逐步走向进步与成熟。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流行歌曲, 传统诗词的影子随处可见。较为熟悉的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戏楼)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和《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 但古典诗词的介入, 有力地提升了流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由此我们可以说, 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较好地拓展了其表现力, 使作品透出一种典雅之美,并迅速地得了人们的认同并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古典诗词所蕴涵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激起现代人丰富的情感, 给歌曲以新的情感体验。沿袭古典诗词所创作的流行音乐, 一方面在歌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 提高了音乐的品味;另一方面, 在主题表达上无论是说家国情怀, 还是儿女情思、个人愁闷, 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的特点, 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宏扬。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毛宁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 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典诗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曲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它将会是流行歌曲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
2.新时代新少年新诗篇现代诗歌(不少于30行
青春无悔,
天翻地复无艰感慨,
先烈用生命劈山倒海,
唤醒了志士一代又一代,
筑就了共和国名扬四海,
为后人开创了新世界。
青春无悔,
生命不息,
先辈的风采,
引领着共和国的未来,
改革春风让中华大地更精彩,
万物更新既往开来。
青春无悔,
造就追随理想的新一代,
祟高的使命怎敢懈怠,
振兴中华让梦想实现在四海,
奋斗在无数个昼夜,
拼搏在今后几十载,
万斤重担交付给这一代,
唤醒蛟龙让祖国更可爱。
,,,,,,
收藏于10:12
3.简要说说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
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
词有词牌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
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
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
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可惜)”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可爱)”意义是有区别的。
如果文言文的基础差,是读不懂这两句诗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语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
4.新时代新少年新诗篇童诗
1、童年的梦很长很长
作者:陈昂(现代)
不要在满天乌云的时候寻找太阳
当暴雨过后
天空自会还你一个晴朗
每个人来的时候都未曾穿着衣裳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一缕光亮
与太阳的光芒相比会黯然无光
直射洞底却有别样的景象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励和坚强
你的人生永远只有你
不要过多的依赖和期待他人帮忙
即使来的时候有个孪生兄弟在身旁
去的时候他送给你的也只有惜别的泪和伤
自信的人才能够实现梦想
童年的梦很长很长
心想事成不止是一个祝福
它告诉我们成功的第一步是思想
2、云
作者:金泼(现代)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3、月亮
作者:刘饶民(现代)
天上月亮圆又圆,
照在海里像玉盘。
一群鱼儿游过来,
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
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
月亮还是圆又圆。
4、石榴
作者:谭旭东(现代)
石榴花开了
是夏姑姑扎上了
鲜艳的蝴蝶结
石榴果熟了
是秋妈妈在摇着
收获的红铃
5、笋
作者:谭旭东(现代)
悄悄地
拱出大地
想来打听
春天里
树绿的秘密
花开的消息
扩展资料:
“新时代、新少年、新诗篇”童诗,是围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理解,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国梦,围绕对祖国繁荣富强、家乡发展变化、个人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等,创作的儿童诗歌作品。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
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5.简要说说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词有词牌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可惜)”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可爱)”意义是有区别的。如果文言文的基础差,是读不懂这两句诗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语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
6.新时代:中国诗词如何走出去
这个太难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整不明白,你还指望老外明白?
看看网上那些所谓的诗词,那些所谓的藏头诗,能让你看吐了。关键还很多人自己写的,还不接受批评。你给他提建议意见,他还说你水平也一般嘛。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文化啊,底蕴不够,看不出好来的。除非那好太明显,明显到没文化也能看出来。
中国诗词有特殊的文化基础,也有特殊的文字要求,还有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个先不说老外,只说国人。唐诗三百首能记住100首的有几个?成语字典通读过的有几个(这个不是硬性要求,而是因为成语字典是最佳的无需通读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而能掌握很多典故的途径。如果你能记住上述书籍里的大多数典故,成语字典就基本不需要了)?国学大部头通读过的又有几个?
没这些内涵,基本上写不出好东西。浸淫此道的,能写出佳作的,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辈。典故能信手拈来。这典故还只是基础功夫。再到才情,这个真不是背诵了上面那些书籍就能做到的,真只有少数人的大脑有这个构造。好了,不要求写多好。只要能掌握上面说的基础知识就行,还不要求古韵平水韵,能用现代汉语拼音韵也合格。就这些基础要求,国人都没几个能做到。就别提老外了。
好吧,既然是走出去,那么我们不要求写,毕竟写的难度太大了。能读也算,这个难度也不小。还是一样,首先得掌握汉语。其次还是跟之前一样,至少要熟读了成语字典的老外(嗯,四书五经对他们要求太高了,成语字典做基础,大多数时候不会是睁眼瞎)。这样勉强能看懂,甚至还能了解其中的深意。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然后在加点东西——文化环境。嗯,这个难度就来了,就像我们一个英语说的很流利,一口标准伦敦腔的人,未必能理解莎士比亚一样,文化不同,这个是从骨子里来的。如果他出生在伦敦的家庭,父母、祖父母都是英国人,应该没问题了。哪怕是父母移民到英国,自己出生在伦敦的,都未必能理解英国文化。因为很多东西就是环境里来的,这个环境不是说居住环境、就学环境。而是几千年来的,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文化环境。很多东西没法语言表述,但是它就是存在并影响着每个人。当然,我这个要求有点高了。能读懂莎士比亚已经够格了。要中国诗词走出去,首先得汉语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再来谈诗词走出去,勉强可行。其实就汉文化圈,如韩国、日本、新马泰,他们哪怕有些人会讲流利的中文,普通话比你我都标准,他也未必就看得懂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