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八年级上课后古诗的赏析题和答案
《长歌行》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
2.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后古诗赏析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3、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5、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不废江河万古流。
7、_______________,青春做伴好还乡。
8、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9、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0、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11、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
1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
1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
14、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
15、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除却巫山不是云。
17、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18、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19、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20、_______________,占尽风情向小园。
2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
22、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
23、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
2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
25、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26、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28、金玉其外,_________。
29、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31、莫道桑榆晚,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
33、他山之石,_______。
34、_________,行万里路。
35、业精于勤,_________;________,毁于随。
36、非淡薄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俭以养廉。
38、_________,行者常至。
39、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
41、_________,勿施于人。
42、_________,其怪自败。
43、_____招损,____受益。
4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45、_______有所短,_______有所长。
46、城门失火,________。
47、________,不如归而结网。
48、人无远虑,________。
49、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50、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
51、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
52、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5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
54、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
55、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56、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58、_________从鱼跃,________任鸟飞。
59、_________,则不如无书。
60、前事不忘,___________。
3.初二语文上册课外古诗文赏析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 注释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4.求八上人教版课外前五首古诗赏析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 长歌行》赏析 作品简介: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赏析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作者介绍: 王绩:590(一说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译文。
5.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解析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法言.吾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荀子》尔无我诈,我无尔虞。《左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六代代》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庄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警世通言》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晋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容斋续笔》 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晋书》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左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祸兮福气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西游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史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卖柑者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别寿》本是同根生,想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捐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死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左思《咏史》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世胄:世家子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世庆《世说新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何逊《赠诸游旧》(迟暮:晚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念。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古风》(冠缨:官帽,此指官吏)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会当:终当,表将来定要这样)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烽火:借指战争。抵:值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涧底松》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刘禹锡《学院公体三首》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杜荀鹤《春宫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吟:吟诗,作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苏轼《雨过后步至四望亭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示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
6.初二语文上册课外古诗文赏析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 注释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
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7.八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文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 【注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
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
○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
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
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
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
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
“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
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
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
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
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
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
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
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
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
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
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说。先世:前代祖先。
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
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
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
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
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
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
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
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
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
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
○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
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
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
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
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既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八语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