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解读古诗词

1.孙绍振如何用“还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福建龙岩一中 邱静芳 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

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

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读《敕勒歌》,提出这个问题:类似写草原的民歌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一首却成了经典性的,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2.从诗话家已有的定评中提出质疑。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

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

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

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如写景抒情诗歌,解读《春夜喜雨》,提出:诗凭什么感人?解读《望庐山瀑布》,提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的感情呢?4.借助诗话家的定评,进一步质疑。

如解读《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提出:众口一词都说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一千多年来,那么多诗话家,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

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鲜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

如解读《西江月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

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

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

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

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孙教授在自序里所说的,各种还原法、比较法都是低层次的操作性方法,而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话,那也不过是,我把这种方法用得很彻底,用得很坚决,将之转化为操作性方法,并使之系统化。”

笔者笨拙,并没从纷繁复杂的分析之中看出其系统性,但是,确实知道了孙教授如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1.抓住诗歌创作特点如解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引出《万首唐人绝句》编者提出的问题:“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

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

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表面上是一字之争,实质是关于诗的写实性还是想像虚拟性质的分歧。

因而,这首诗歌解读时,孙教授抓住诗歌创作的特点,进一步解读道:“诗歌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来自真切的画面,来自视觉写实,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更为依赖假定、想像来超越现实,如果拘泥于写实,诗人的感情就比较难以渗透在景观之中而得以自由发挥了。只有在假定的、虚拟的情景中,主观的情感才能渗透在客观的情景之中,得到比较自由的发挥。

2.孙绍振如何用“还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

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

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

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

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献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如解读《西江月

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

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

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3.古诗词解读:籣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

语出 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兰:香草名。幽谷:僻静的山谷。莫服、莫乘:没有人佩带、乘坐。行义:施行仁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不因没有人知道而停止。

翻译:兰花生长在无人的山谷,不会因为没人看而不芳香;船在江河上,不会因为没有人乘坐而不浮在水上;君子做事,不会因为没人知道而停止不做。

比喻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

第一句化用《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兰喻君子,强调修心养性。第二句以舟喻人,强调人生沉浮时坚守气节。

4.王希明: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谈到古诗词,很多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笔者看来,确定的特别是知识性的问题,自然有标准答案。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古诗词的内蕴是否具有确定性,所引起的审美接受的过程及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虽然,个体由诗歌文本而起的想象,只能从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积淀中来,接受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审美经验也不同,生活的经历具有个体性,所以诗歌鉴赏必然具有极强的个体性。

但是,有些古诗词内容确定,情感是类型化的,故此其意蕴还是具有相对确定的特点。比如,辛弃疾的一些反映报国无门之情的词。

这类诗词,不管鉴赏者是谁,可以都会引起唤起类似的情感。这些诗词的鉴赏,大致来讲,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

但是对更多的古诗词来说,情况却非如此。一则,有的文本天然具有模糊性。

比如李商隐的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情境也许是确定的,传达的情绪也是确定的。但是,呈现在读者前的文本非常模糊,情感通过比兴象征来传达,读者只能大致感觉其中情绪的流淌,而无法真正具体落实。

这样的诗,是无法给出标准解读的。所以,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要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对于这一类的诗词,在意蕴方面,要寻求确定的答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多是在知识性的比如典故,技术性的比如手法的层面提出问题,来寻求确定的答案。

古诗词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材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省略,有“言不尽意”之处。而汉语语法相对自由,比较起词形有变化 (比如因过去时将来时等时态而不同) 的语言,汉语缺乏词形的变化。

语言的特点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使多种解读可以并存。比如,通行本 《诗经》 的第一篇《关雎》,最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到底是既定事实,还是主人公“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际的幻想,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仅仅是黄粱一梦,其实是无法断定的。

这种诗译成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就会被迫挑选其中一种。比如这一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译为“Shy is this noble lady/With gongs and drums we will gladden her.”,这是将来时,结果未 卜;而学者辜正坤则译为“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宣称男主角最终赢得了淑女的芳心。

这种诗如果保留其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则可以大大增加阅读乐趣。如唐代诗人皇甫松的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末二句的主语省略,根本无从判断是谁抛莲子,也无法判断要被人知的“人”是谁。

发挥想象,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种情形:(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被她看的少年)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采莲的其他女子) 知半日羞。

(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路边经过的行人)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少女发现自己) 遥被人 (自己同伴) 知 (自己贪看少年) 半日羞。

(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少年) 知半日羞。事实上,不管采取哪种作为标准答案,都是对这首诗趣味和美感的一种戕害。

可能有人觉得,因为古今时移世易,不管物质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我们对古诗词的误读,古诗词在古代应该是可以找出准确的“标准解读”的。实际上,标准答案可能压根就不曾存在过。

相当一部分诗,不但有多种解法,而最为时人接受的解读方式也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还以 《关雎》为例。

这首诗,汉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 《毛诗序》“后妃之德”说,具体讲是贤德不妒,后世孔颖达 《毛诗正义》、朱熹 《诗集传》 等无不赞同。此外还有 《毛诗正义》 后妃“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之说等等。

明清以来,学者多另倡新说,如崔述 《读风偶识》 认定此诗是写“君子自求良配”。对于这些说法,现当代学者多不信服,纷纷认定这是一首恋歌。

像余冠英广为流传的 《诗经选》 中就判定此诗是写男女恋情。这样的一首诗,如果要提供标准答案,出题者是要提供古时最权威的“后妃之德”说呢,还是提供如今的恋情说? 如果说符合本意才是标准答案,放在 《诗经》 的解读史中考察,后者未必就比前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更深一层说,甚至连那些明显的误读都未必没有价值。20世纪有的文学批评流派,比如英美新批评就专注于文本的语义分析,认为作品可以独立自足。

照此说来,哪怕是不符合作者本义,只要是文本可以衍生出这种解释,就可以认可。而我们本民族文学批评史上,不但有“诗无达诂”的说法,甚至还有着悠久的“误读”传统。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采用的方法便是 《左传》 中所言“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孤立地抽取 《诗经》 中的一章甚至几句或一句,来结合眼前情境,并不管本义如何。比如 《左传》 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想要联合鲁共讨郑国,就赋 《摽有梅》,此诗原义是女子盼望男子及时求婚,这里却。

5.教授魔性解读古诗 事件是怎么回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魔性解读古诗爆红网络。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种得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绝不写诗。”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

先来看看网上流行的几个戴教授讲课片段。

评讲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普通的老师会从诗的韵律、意境评讲。而戴老师的方式是这样的:“种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

八卦的戴教授还喜欢挖掘名人隐私:“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那才是一代浪漫的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悼念亡妻的古诗,经戴教授的解读后,突然画风一转,“这个XX,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

6.古诗词解析,

【出处】这是首汉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名叫《有所思》汉乐府《有所思》作者·庐夫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

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

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 【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

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

“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

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

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

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

“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

“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

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

(《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

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

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

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

“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

孙绍振解读古诗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孙绍振解读古诗词

诗句

历代平遥古城的古诗词

阅读(178)

1.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求求 历代咏平遥古城诗词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

诗句

古诗词诵读主持词

阅读(168)

1.朗读经典诗句的主持开场白 1、主持人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主持人2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主持人合:下午好!主持人1:今天,我们师生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主持人2: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主持人

诗句

关于三峡的古诗词名句

阅读(192)

1.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的名句有哪些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春冬之时,则

诗句

写作古诗词好的指导书有哪些

阅读(255)

1.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

诗句

古诗词听风听雨过清明

阅读(196)

1.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的作品鉴赏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

诗句

形容人优缺点的古诗词

阅读(205)

1.形容人缺点的古诗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

诗句

描写龄大的古诗词

阅读(204)

1.形容自己年纪大了的诗句有哪些 乡音无改鬓毛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廉颇老矣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老去逢春如病酒老来怕作送行诗可

诗句

六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及意思

阅读(174)

1.6年级上册必背的十首古诗 如果您用的是人教版的话: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江月·夜行黄沙

诗句

关于瓜果自然规律有关的古诗词

阅读(180)

1.形容“自然规律”的诗词有哪些 一丶唐 · 杜甫《禹庙》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二丶唐· 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三丶汉· 刘邦

诗句

爱情古诗词

阅读(185)

1.悲伤爱情诗句图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为伊销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十年生死俩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

诗句

事的改善古诗词

阅读(161)

1.有什么古诗词说自己还有很多缺点.需要改进的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况,战国思想家、教育家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

诗句

梁姓宝宝古诗词起名

阅读(179)

1.求梁姓女孩儿有诗经取名字, 梁馨逸:香气喷溢。适用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兰熏麝越,自成馨逸。” 姓名作为文字符号并不能像某些算命先生所说的那样决定人的命运,但它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神,体现着时代社会的信息,

诗句

描写我国名胜风景的古诗词名句

阅读(207)

1.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诗句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

诗句

小学生古诗词比赛测试题

阅读(170)

1.小学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 及答案 雷,(一片冰心在玉壶) 3,(秋收万颗子)。 ( ) 采得百花成蜜后、请把下面表示气象的词填入诗句中、(竹外桃花三两枝)、千 )《村居》——( 二 ) 四、愿君多采撷、莫愁前路无知己、(山外青山楼外楼)。 ( ) 三,立根原在破岩中,雨

诗句

历代平遥古城的古诗词

阅读(178)

1.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求求
历代咏平遥古城诗词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

诗句

古诗词诵读主持词

阅读(168)

1.朗读经典诗句的主持开场白
1、主持人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主持人2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主持人合:下午好!主持人1:今天,我们师生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主持人2: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主持人

诗句

关于三峡的古诗词名句

阅读(192)

1.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的名句有哪些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春冬之时,则

诗句

写作古诗词好的指导书有哪些

阅读(255)

1.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

诗句

古诗词听风听雨过清明

阅读(196)

1.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的作品鉴赏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

诗句

形容人优缺点的古诗词

阅读(205)

1.形容人缺点的古诗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

诗句

描写龄大的古诗词

阅读(204)

1.形容自己年纪大了的诗句有哪些
乡音无改鬓毛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廉颇老矣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老去逢春如病酒老来怕作送行诗可

诗句

有关小学古诗词教学培训心得

阅读(150)

1.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