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

1.浣溪沙 苏轼 古诗及诗意 赏析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

赏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2.浣溪沙 苏轼 古诗欣赏

1、《浣溪沙》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此词为作者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2、关注民生、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性格。

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

3.苏轼《浣溪沙》解释与赏析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4.浣溪沙 苏轼 赏析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5.苏轼的两首《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2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译文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对面着笔。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

6.苏轼的浣溪沙的赏析

浣溪沙1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

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4。 全部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浣溪沙2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全部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3 作者: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全部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

7.浣溪沙苏轼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古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古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

诗句

八上人教版语文课内外古诗词

阅读(242)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

诗句

赞美教师奉献的古诗词

阅读(260)

1.关于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的诗句 1.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诗句

以四开头的古诗词曲

阅读(297)

1.四字开头的诗词 答:四字开头的诗词1、四面边声连角起 —— 宋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四弦一声如裂帛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3、四海求凰 —— 汉 · 司马相如《凤求凰》 4、四面歌残终破楚 —— 清 · 秋瑾《满

诗句

新出的古诗词歌曲

阅读(227)

1.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哪些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几多愁》、《满江红》、《枉凝眉》、《别亦难》、《满江红》、《离骚》、《琵琶行》、《知否知否》、《但愿人长久》。1、《几多愁》歌词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邓丽君演唱。2、

诗句

描写雪景的诗句古诗词

阅读(288)

1.描写雪景的诗句 1.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

诗句

表乡愁的古诗词

阅读(328)

1.表达乡愁的诗句有哪些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二、

诗句

朗朗古诗词

阅读(248)

1.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有哪些 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

诗句

有关和的古诗词句

阅读(440)

1.关于和的诗句 《商山道中》赵嘏 • 唐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好事近》辛弃疾 • 宋和泪唱阳关,依旧字娇声稳。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垂杨折尽只啼鸦,把离愁勾引。却笑远山无数,被行云低损。

诗句

好朋友志同道合古诗词

阅读(311)

1.关于形容“志同道合”的诗句有哪些 知音者诚希 唐代:韩愈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绝句送巨山 宋代:刘子翚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临行与故游夜别 南北朝:何逊历稔共追随,一旦

诗句

小学中古诗词背诵存在的问题

阅读(211)

1.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

诗句

八下苏教版古诗词赏析

阅读(239)

1.苏教版八下语文所有的古诗词 七上 1、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浣溪沙 苏轼(北宋)山下兰芽

诗句

农业类古诗词

阅读(230)

1.描写农业的古诗词有哪些 1、《悯农》(一)[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悯农》(二)[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3、《悯农》(三)[唐]李绅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

诗句

古诗词钢笔书连几个

阅读(214)

1.七言七句古诗硬笔书法作品 七言古诗是我国古代诗作的一种表现风格,它对我国文学的影响甚大。现如今,七言古诗的硬笔书法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欣赏与关注,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硬笔书法七言古诗作品图片。硬笔

诗句

关于朋友深情的古诗词名句

阅读(259)

1.关于朋友情深的古诗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诗句

八上人教版语文课内外古诗词

阅读(242)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

诗句

赞美教师奉献的古诗词

阅读(260)

1.关于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的诗句
1.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诗句

以四开头的古诗词曲

阅读(297)

1.四字开头的诗词
答:四字开头的诗词1、四面边声连角起 —— 宋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四弦一声如裂帛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3、四海求凰 —— 汉 · 司马相如《凤求凰》 4、四面歌残终破楚 —— 清 · 秋瑾《满

诗句

新出的古诗词歌曲

阅读(227)

1.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哪些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几多愁》、《满江红》、《枉凝眉》、《别亦难》、《满江红》、《离骚》、《琵琶行》、《知否知否》、《但愿人长久》。1、《几多愁》歌词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邓丽君演唱。2、

诗句

描写雪景的诗句古诗词

阅读(288)

1.描写雪景的诗句
1.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

诗句

表乡愁的古诗词

阅读(328)

1.表达乡愁的诗句有哪些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二、

诗句

朗朗古诗词

阅读(248)

1.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有哪些
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

诗句

古诗词大会ppt的内容

阅读(213)

1.背古诗词的ppt有哪些
第一款古诗词APP:古诗词典 -不一样的诗词APP古诗词典APP中小学生学霸掌上语文作业词典,助您学习唐诗宋词和考试。同时这也是一款拯救文艺退化症的古诗词应用,帮你秒懂古诗词的APP。让每一个人在学习诗词时可阅读数三